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3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人口膨胀现象突出,人与环境的关系紧张,如何有效控制人口值得研究。作者对《人口革命论》中关于人口问题研究的价值、作用进行评析,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思维的模糊性,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概念的不确定。这可能使思维富于变幻,不至陷于机械论,而且包容量阔大,可以纵横八极而游刃有余,这使传统的模糊思维有其超越性和特殊魅力,今人仍应从中汲取营养;然而,概念内涵的游移,也可能造成概念的滥用,丧失思想的确定性和精密性。如果说,在古代,思维的模糊性与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大体相吻合,而时至社会发展神速、国门日益开放的近现代,思维模糊已日益不适应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需要。就当今中国史学而言,由于传统的模糊思维的惯性作用,又…  相似文献   
3.
利玛窦创译西洋术语及其引发的文化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与中国士人结合,创译一批术语,确立了意译、音译并举,意译为主的范式,而在意译时又尽力借用汉语古典旧词,以便于中国人理解,这又引起围绕基督教至上神可否译作“上帝”、“天主”的论战,构成长达百年的“中国礼仪之争”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汉字与中国化佛教两要素涵化而成的“汉译佛教词语”,久为东亚各国所通用。在中国和日本,汉译佛教词语构成宗教、伦理、哲学等领域的中坚概念。汉译佛教词语藏于汉译佛典之中,其形成期相当于佛典汉译期,主要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汉译佛教词语在中日两国间的互动,则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相似文献   
5.
劳力一劳心之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结构性论题,直接关联着对于人类第一位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及其成果的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约略经历了劳力—劳心结合的"圣人创物"说和劳力—劳心分离的"小人末技"说两大阶段,当下正追求在新生产力基础上的劳力—劳心结合的众生创物前景。  相似文献   
6.
黄国钧(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江汉论坛》创刊50年来,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创新为立刊之本,为我省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说湖北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全国还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的话,那么,《江汉论坛》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以降,一批翻译西方概念的汉字新术语应运而生,其间多有成功之作,却也有失当的案例。有些本是内涵明确而稳定的古汉语词,在借以对译西方概念的过程中,既抛弃了该词的汉语古义,也未与西义确切对应,又不能从词形推导出新义。"经济"、"形而上学"便是两个使用频率甚高的误植译词。今天我们有必要追踪误植发生的轨迹,探讨其在何种历史的及文化的背景下失足,以便总结教训,利于当下及今后中外术语对译的健康展开。此一梳理、辨析工作,当为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围绕"封建"名实问题的隐性分歧和显性论争,自20世纪初叶以来已进行了将近百年,迄今尚无定论.对"封建"名实之辨,可作如下估量:它是近代新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史学内部的歧见,昭显了新史学诸派对于中西历史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关系的不同认识;是新史学对于唯物史观理解与运用上的差异引发的分歧;是忽视概念辨析的积习在中国历史阶段命名上的反映. "封建"名实考辨,并非仅仅是名词概念之争,它关涉到历史宏大叙事的准确性.对于泛化"封建"得到救正、历史发展普遍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认识更充分普及的前景,笔者持谨慎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近世中国“文化重演”现象的三方面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梁启超以欧洲文艺复兴为参照系,以其所提供的“文化重演律”的“正、反、合”来体认、并进行中国近代文化的“托古改制”、“崇儒更化”;并对此进行了实质分析与评论。  相似文献   
10.
一个民族的文学,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这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展示它精神素质上的种种特色.鲁迅很赞赏某日本人的这样一种意见:从一国文学研究一国的民族性.而鲁迅的作品,便是一面高悬的明镜,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华民族“国民性”(或曰“民族性”)斑斓多彩的状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