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为例,说明近代学人对传统经典的理解和阐释,都是融汇中学与西学,开出新的路径与局面,使人文精神的传承得以绵延而不辍  相似文献   
2.
“风水”是一套赋予空间内各要素以价值序列和因果映射序列的规则体系。依照“风水”规则进行识别,那些被认为处于价值序列的高位、在因果映射序列中占据优位并牵动和维系场景中人良好境遇的要素,可称为“风水资源”。而围绕这些“风水资源”所展开的权力配置和权利博弈,则是“风水政治”。墓葬空间秩序在村庄所呈现的样态,是风水政治的结果。“村庄中的散落样态”“村内集体陵园中的集合样态”和“公墓中的集合样态”这三种墓葬空间秩序,对应“风水的私人交涉”“风水的伦理统筹”以及“风水的国家和市场配置”这三类风水政治运作机制。对比发现,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推进的当下,村内集体陵园和政府运营的公墓是墓葬空间秩序演进的方向,村级自治组织和政府是最适当的风水政治引导者。  相似文献   
3.
县级政府对乡镇的约束性与乡镇自主性的矛盾关系,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基层治理领域的投射。近年来中央政府将基层治理纳入规范化制度框架的治理意图更为急切,县域治理体系的刚性化特征愈加明显 。尽管刚性化的县域治理体系导致乡镇“约束型自主”的丧失,却再生产出乡镇的“依附性自主”,即乡镇以对县级政府的依附性本身为平台,通过对乡镇干部的高强度动员、对政策的深度解读以及对小概率事件的广泛预防而开辟出新的自主空间。而高强度动员的不可持续、 对上依赖强化治理悬浮、预防性治理诱致治理内卷,构成乡镇“依附性自主”不可忽视的治理风险。  相似文献   
4.
荣格“集体无意识”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西方有很大影响的无意识心理学家,他在许多方面修正、丰富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帮助奠定了精神分折在现代西方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影响所及不限于心理学而包括宗教、哲学、历史、文艺。由于缺少现代研究和介绍,对于他的全部学说应该如何估价,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无定评。本文拟就其有关“集体无意识”的思想,作一尝试性的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5.
6.
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性质已转变为生活治理。提升农村生活治理的有效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基层行政主体在生活治理中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一些农村地区的生活治理不但没有使基层政权合法性的提升达到预期水平,反而制造出大量社会舆论风险点,使生活治理陷入上下夹逼、进退失据的困境。以农民日常生活的特质为本位,从治理主体与治理对象的关系出发,可以将生活治理困境的生成原因归结为生活意志的不可还原性与行政本身的还原论倾向之间存在的张力。一方面,生活意志体现为不可还原的认同感、实践感、历史感和直观感;另一方面,对农民日常生活的景观化还原、工业化还原和数字化还原等行政还原逻辑,导致生活治理从村庄生活场域的使用价值中抽离出来,代之以带来政绩增值的交换价值。对生活治理困境的超越路径,在于遵循反还原的实践逻辑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着眼于生活规则的再造、沟通渠道的建立和治理主体的识别,对人的观念和认知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认为人的需要是多样化的,为了满足殊多的需要,就要有一个满足需要的场域,这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竞争性的,是混乱、自利的,但在这个场域中,个体必须依赖于他人的劳动和共同体的保护,这种关系就要求每个个体之间产生相互依赖并产生对共同体的需要.个体在市民社会中虽然是独立而自利的,并且在主观上抛却了共同体精神,但他们在需要的满足过程中会辩证发展地养成共同体精神.所以,混乱的自利的市民社会是共同体精神产生的必要阶段,因为这是每个个体自由的、自觉的向共同体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8.
临街的一间屋子最近装修了一下,上书“哭吧”二字。听名字还挺时髦的,可刚开始生意清淡,老板挺不开心的。一天晚上来了几个人,老板顿时来了精神,其中一人说:“老板给我开一台电脑。”老板指着招牌说:“拜托,帅哥,这是‘哭吧’不是网吧。”后来,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有一  相似文献   
9.
冯川 《南京社会科学》2006,(11):104-109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以及它与黑格尔其他著作之间,存在一些前后思想不甚一致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个体权利与国家终极权威的关系问题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两个凡是”命题,这也使他背上了一些恶名。有证据表明,黑格尔对国家神圣权威的无条件承认和对普鲁士专制国家的颂扬,可能是由于出版检查制度的威胁。若排除这种颂扬和承认,则黑格尔法哲学的思想就会显得更为自洽和合理,从而能够逻辑地勾勒出一个伦理宪政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儒家之“尽性”思想,试图对它作符合现代理解的阐释以 凸显其中蕴涵的“自我实现”思想。第二部分则通过与西方有关思想的比较,试图揭示这一思 想何以在今天不足以应对源于个人主义的“小我”思想之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