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义强 《社区》2004,(22):36-36
朱福忠:巧舌如簧的贪官;吕邦列:农民唐·吉诃德;苏兆新:被刑拘反成“功臣”;富豪们:热闹的财富排行榜;三轮车夫:给狗磕头。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角度及理论构建纬度村治即村级治理 ,指村落公共权力对社区内部公共资源的调配和对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与协调。目前的村治研究集中在三个层面 ,即对村治功能 (规范功能 )的研究 ,对村治具体处境的研究以及村治对策的设计 ① 。作者认为 ,当下的实际工作部门和理论界多是站在传统———现代二元对立及其转轨的视角上对村治功能和村治对策进行探讨 ,缺乏对村治具体处境的细致考察 ,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对乡村社会已存在的本土资源的尊重和利用 ,使村治难以找到一个乡村社会的生存基础 ,不得不靠国家权力来维持。本文要引入的概…  相似文献   
3.
4.
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包含着关于政府公共性的理念,这一理念超越了政府为阶级利益存在的局限.马克思认为,早期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其政府只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公共性的回归要通过变革经济基础来实现,根本途径是取消私有制,在生产资料公有化基础上建立的政府能够体现公共利益,更具有公共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一项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现状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民主巩固理论,建构了一个村民自治发展的综合框架,并据此对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考察.作者认为,村民自治已经全面进入民主巩固的时代,后继发展还面临着系统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正在实践中迅速运用于村民自治场域,由此引发村民自治效能的深刻变革。数字技术驱动村民自治的根本在于,数字技术所蕴含的横向聚合性、层级交互性这两大功能要素,能够从参与条件、参与能力与参与意愿三大维度赋能村民自治。由于村民自治场景中各类数字技术平台所包含的横向聚合性、层级交互性功能要素不同,可以将不同的数字技术软件区分为多维交互型平台、横向联结型平台、信息接受型平台、行政管理型平台四种主要类型。对鄂西南Q村“Y市一家亲”APP的运作考察发现,只有横向聚合性、层级交互性均较强的多维交互型平台才是有效驱动村民自治的数字技术类型。多维交互型平台有效驱动村民自治的作用机制在于能够建构起自治主体有效参与的数字空间,信息公开共享机制能够保障村民理性决策,去中心化协商机制能够显著提升村民协商意愿,可视化问责机制能有效提升村民自治效能感。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与民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来看,基层民主创新的根本目标范式是治理导向的强民主.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机制是以基层党和政府的民主创新为主,以公民自主参与能力的提高为辅.民主创新要尽量在体制内寻找空间,激活体制内的民主程序和民主制度;保持旧体制与新机制之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不盲目追求重大突破;以技术性变革促进体制性变化;民主形式的选择要注重实用性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民主创新是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当前,基层民主实践中大量涌现的民主创新案例体现了基层民主发展的活力,也提出了深入阐释民主创新的社会结构背景、发展动力和具体行动策略的理论要求.作者研究认为,中国的基层民主创新是在既相互交织又相互分离的一系列作用机制和背景下推进的,创新的动力是治理危机、资源吸纳与公民维权等因素,其具体行动策略则是一种从实践可能性出发的民主行动哲学.  相似文献   
9.
构建以社会自治功能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组织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角度,探讨农村社会组织发育的历史逻辑、核心目标以及社会组织建设与基层民主深化之闽的联动机制等问题.文章认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历史逻辑和根本动力在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对社会整合的需要;社会组织发育的核心目标是建构社会自治能力,形成农村社会的自我规则化机制;社会组织是农村民主制度深化的重要力量,应该形成与基层民主制度之间的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层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是实现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基于赋能理论与湖北省C街道“联企服务”实践案例,提出一个“组织赋能”的分析框架,即基层政府通过组织供给与制度配套,凭借个体能力培育的组织优势来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最终赋能营商环境建设。研究发现:“组织赋能”框架下,基层政府“有为”边界在于组织支撑与主体责任界定下的权力规范,“有为”保障基于共享平台与资源集成匹配下的资源统筹,“有为”动力在于能力培育与正向强化机制下的目标激励。“组织赋能”依托组织优势发挥来提升政府“有为”,从而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