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周恩来选集》上卷记录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的辉煌业绩;反映了他的光辉思想、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记载了他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做出的杰出贡献。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周恩来同志也为“三大法宝”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篇短文只就他对党的“三大法宝”的贡献,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解放战争时期,苏联不想因为支持中共而得罪国民党及美国,而苏联担心中国内战会打乱雅尔塔划定的势力范围,导致美国卷入危及苏联的利益,斯大林也害怕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要求中国革命适应其对美蒋妥协的需要,先是不准革命,后是不断出面干预、劝和,搞两个中国。美国奉行利用苏联在华谋利益的欲望去削弱中共,大力扶植国民党来实现独占中国的目标,从而导演了分裂中国的丑剧。这个年代发生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事件,无不同苏美对华政策以及对国共两党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笔者试依据有关史料对此作一粗浅探讨。为求弄清这个问题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列宁和共产国际十分重视农民问题,他们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是我党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的指导思想。列宁在1920年召开的共产国际二大所作的关于建立工农联盟的指示,强调了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开展农民运动的重要性。1923年5月,共产国际肯定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指出:“全部政策的中心问题乃是农民问题”,只有在工农联盟基础上才能胜利地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消灭中国封建制度的斗争。斯大林强调了发动农民、  相似文献   
4.
王明处于共产国际领导地位指导中共1933年最先提出反日统一战线策略和由下层统战向上层统战的转变。这对中共策略思想的改变产生了积极影响1931年10月,根据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王明到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尔后,他陆续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兼东方部部长。作为共产国际领导成员的王明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以所谓“熟悉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路线的新生力量来帮助和指导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5.
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形成问题,是一个正确理解抗日战争初期党的历史的重要问题。多年来对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如何形成为新投降主义及其被纠正等问题众说纷纭。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谈些看法,以期引起同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坚持从实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是毛主席经常强调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早已成为我们党一贯的思想原则和优良学风,是党的传家宝。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毛主席《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第四点,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再次重申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讲话中,毛主席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顾了中  相似文献   
7.
日资企业自80年代进入大连以来已经有20余年历史,企业数近3000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市场经济以及日资企业自身的发展,文化摩擦问题成为企业经常面对的问题。经济纠纷、劳资关系、企业日常运营等方面出现的矛盾多源于文化摩擦。本文对此作了初步的调查分析,同时指出了研究在华日资企业文化摩擦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所写的《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这篇光辉著作,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严正驳斥了帝、修、反及其走狗的种种污蔑,精辟地论述了以大跃进的高速度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性,早已成为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抓纲治国三年大见成效关键的一九七八年,认真学习这篇著作对于我们紧跟英明领袖华主席,贯彻  相似文献   
9.
在新中国文学的长廊中,出现过众多描述、刻画了日本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中日战争的史实,采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再现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艰苦卓绝的历程,在叙事过程中,涉及日本人,大多是以群体的日本人为对象的间接描写,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灵伤痛和历史记忆,成为当代中国人心目中日本人的主体形象;另一类则是以个体的日本人为主角的直接描写,出场人物多为善良本分的日本老百姓,反映了中国人与日本友人的情谊和对两国友好的珍重。这些作品,既是中国人认知日本与日本人的源头之一,又是此种认知的组成部分,对于中日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全国解放战争及其胜利的光辉历程,正是分裂的中国复为统一的中国的伟大历史变革过程。在一九四九年国共和谈中,由于国民党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致使祖国“金瓯有缺”至今,最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任务犹待我们去完成。 一九四九年国共和谈是两党和谈中关键性的第三次,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试从这次和谈的历史背景、目的、经过及其影响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