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有“于”字句、“为”字句、“为……所”句、“见”字句、“被”字句、“吃”字句以及“为”、“见”、“被”、“交”两两结合而构成的综合式等多种。不过前四种被动句式用例甚少,是上古句式的残留;其中“于”字句、“见”字句则因句式间的类化作用而出现了特殊形式,“被”字句结构形式多样化:A、可以带关系语,引进施动者;B、动词后可以带多种性质的宾语;C、动词后可以带多种形式的补语,具有前代所没有的特点,成了被动句的主要形式,另外又出现了“吃”字被动句式的萌芽。这说明,被动句式在唐五代时期已有了很大发展,表现了中近古被动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论《马氏文通》的句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它借鉴拉丁语法的框架,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入手,对古汉语语法进行了全面描写。其语法思想,特别是关于句读的精辟论述,多有创见,对近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领会《文通》句读论的深刻内涵,对于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结构上,《文通》可分为两大部分:字类和句读,即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在《例言》中马氏曰:“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唯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可见,《文通》用百分之八十的篇幅论字类,完全是为论述句读服务的,句读问题在全书中的重要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  相似文献   
3.
4.
敦煌变文中的三种动补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敦煌变文中的三种动补式刘子瑜晚唐五代是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的重要时期,敦煌变文是这个时期的一部以口语为基础的重要文献。所以,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变文语法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时期的语法面貌。本文把变文作为一个封闭系统,采取定性定量...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跨文化传播由浅入深分别表现为受传者对文化信息的“了解”“理解”“同情或同意”“信服”等四个层次。而文化传播过程受众多外在因素影响,要想成功地助推文化“走出去”,就需要畅达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通过与“在地性”符号的创造性融合,借助共通的符号解释项,使接受者准确捕捉传播者意图,在情感加持下助推受传者对文化符号意象的深入理解,在共通触点下实现文化的价值认可等途径,可以实现文化对外有效输出。  相似文献   
6.
《孟子》“以”字用法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其语言比较接近当时的大众口语,所以,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语法现象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孟子》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孟子》中“以”字的用法作一定性定量的分析,试图描绘出《孟子》中“以”字用法的概貌.通过对《孟子》中“以”字用例的分析,作者对“以”字词类的发展脉络、连词“以”与介词“以”的划分标准以及介词“以”带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和补语时用法的异同等易产生模糊看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