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名责实:跨文化,跨语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欧洲政治思想史上的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我没有专门作过研究,不敢妄谈.但是,我知道,这些概念本身是有很大相对性的,更不用说它们传到中国后所产生的各种变异了.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关“李大钊研究”曾长期存在着一些重大史实性错误。如把早年———辛亥革命时期的李大钊说成是一个政治上完全成熟的“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把他当时的政治思想觉悟说得比孙中山和黄兴还高,是他,而不是孙、黄,“最早”认清袁世凯盗权窃国的“反动本质”,“首先”发表反袁文章。这种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的论断,长期被认为是正确的,甚至是天经地义的。这种状况,经30余年而无人提出异议。由此可见,它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误解与曲解,究其思想根源,是和我国现代史研究中长期流行的某些先验性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紧…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的著作反映着他所处时代的特色 ,以及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特色。他的文章中包含着中、日、英、法、德、俄等不同语种间的语际、语境关系 ,以及由此引发出的不同时空中的观念交汇与融合。理清与整合这些关系和观念 ,是解读李大钊著作、理解李大钊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如何看待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 ,许多研究者往往单从现实需要进行一维定位 ,这种定位功利性有余 ,而理论性不足。本文从人才素质结构分析、当今时代特征分析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等三维进行了深入探讨 ,比较全面深刻地定位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结合镇江市城市勘测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阐述了城市勘探测绘GIS的建设目的和意义,论述了系统建设过程中重点需要注意的事项及 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1928年,15岁的周一良在天津购得一本第二卷第十一号《国学月报》,在该刊《〈周易〉名义考》、《释家补证》、《委蛇、威仪说》和《燕誉说》、《〈文镜秘府论〉校勘记》五篇文章后面写了四则札记。这四则札记围绕着两个中心内容:一是我国传统的文字、训诂之学,二是日语中国学文献。周先生幼时的教育背景和勤奋好学,为他在思想上树立起这两个中心。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正确的发展观为指导。增强适应性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 ,充实内涵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突出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学校一切改革发展的主题和根本要求 ,这四个方面有机统一构成的发展观 ,指引和推动学校健康、高效、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已不少。但关于这一运动的历史渊源,即民国初年兴起的留法俭学和留法勤工俭学这两种活动,则论述者尚不多见,即或有些书中虽曾提及,但往往语焉不详,且多咎误,更未能依据原始材料立论。有鉴于此,本文乃将平素接触到的原始材料,排比成文,从史实上下功夫,以期有助于加深对这一段史实的认识,既明其源流变迁,又悉其内情实况。不当之处,尚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先生一直关心北京文化的研究工作。日前应本刊之邀 ,他就北京文化研究如何创新等问题 ,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并对本刊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刘先生所谈内容的特点在于透过具体的史实来分析北京文化研究的真谛。他通过宣南文化研究和北大、清华校史研究的一些问题 ,说明应扩展研究思路 ,从更深入和更广阔的背景入手 ,提高北京文化研究的水平。现将谈话整理成文 ,以飨读者 ,希望能够对加强北京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研究他的思想发展道路,特别是他从非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对于了解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兴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这个问题,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几乎一致地认为李大钊是从资产阶级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就是一个成熟的“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各家所列举的论据不外他曾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官僚,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