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生态、生产和遗传育种等方面分析了四川小麦多小穗育种的理论依据,并就多小穗品种绵农2号的选育方法进行了讨论。这些方法有:(1)多组合小群体确定目标组合;(2)在目标组合中确定重点目标组合;(3)在重点目标组合中确定重点株系;(4)进行阶梯式杂交。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对几个小麦品种(系)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每亩10万基本苗产量最高,密度增高或降低,产量都降低;最高苗及有效穗随密度的上升而上升,上林率、千]重、单稳重、穗粒数、收获指数随密度的上升而降低。亩施20个纯氮的中肥水平产量高于亩施26个纯氮的高肥水平,高肥处理比之中肥处理,最高苗及有效穗增高,穗粒数略有增高,单穗重、千粒重、收获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和育种实践表明,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争取粒多、粒重,是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提高穗重是选育穗重型高产良种的主攻目标。经遗传分析结果,千粒重遗传力相对较高,早代选择有一定效果。粒大饱满是良种的优良性状,也是适应环境条件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用五个具有不同穗型特点的小麦品种(系)进行不同密度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只有群体合理,才能使穗、粒、重得到协调发展,获得最佳产量。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品种间对密度要求大体趋势一致。但因品种特性的差异,对密度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侧重的穗、粒、重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5.
经试验示范证明,绵农1号小麦新品种,产量水平较绵阳11号高10%左右,抗白粉病,叶锈病性显著优于绵阳11号。为发挥大穗优势,获得亩产400~500公斤产量水平,其产量结构宜控制在亩有效穗20万左右,穗粒数40~45粒,千粒重50~55克。在保证一定群体的基础上,提高穗重,协调穗,粒,重三者间的关系,是获得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绵农2号(原代号8619—32)系绵阳农专小麦组从[(75—21一4/76—19)F_4∥(绵阳11号/Alondra ‘s’)F_3]杂交组合中选育而成。1992年3月由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绵农2号”。该品种属弱春性大穗多粒中播早熟种。苗期生长繁茂,叶色淡绿。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粒色浅红,千粒重42克左右,每穗结实48~60粒。株高90厘米左右。成熟较早,叶功能期长,落黄熟色好,易人工脱粒。容重平均760克/升,净麦出粉率平均65%(精粉),湿面  相似文献   
7.
绵农3号(8619—52)是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小麦组用(75—21—4/76—19)F_4作母本与(绵阳11号/Aiondras)F_3代分离系作父本杂交,经五代培育选择育成的早播早熟小麦新品种。经绵阳、广元两市区试及生产试验,大面积示范栽培,于1993年4月通过省级审定,确定为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8.
绵农4号(8619—10)是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小麦组用(75—21—4/76—19)F_4作母本与(绵阳11号/Alondras)F_3代分离系父本杂变,经五代培育选择育成的迟播早熟小麦新品种,经四川省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种植,于1993年4月通过省级审定,确定为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绵阳11号和绵阳15号籽粒灌浆规律及成熟生物学特性的研充,在乳熟末期到完熟期,每隔2—3天进行分期收获,经室内考种后,分别随机取50穗随收随脱粒,50穗在室内挂放7—10天经后熟再脱粒,结果表明:两品种的最佳收获期是在腊熟中末期,此时干物质积累达最大值,含水率在30.96—30.17%,产量最高。两品种后熟作用在腊熟中前期最明显,千粒重可增加3克左右;在腊熟末期后熟作用对粒重增加无明显效果。两品种如在腊熟中前期收获,再经过一段后熟作用,粒重明显增加;并比大面积一般收获时期可提前5—7天。  相似文献   
10.
用Eberhart—Russell法估算四川省1991、1992年连续两年省区试5个小麦品种在16个不同生态区的离回归系数(bi)和离回归均方(S~2di)两个稳定性参数,用决定系数(r~2)估测bi的可靠性。通过稳定性参数分析结果:8619—10和11020两个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产量构成因素稳定性分析表明:亩穗数受环境影响最大,稳定性差;穗粒数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基因型起主导作用,稳定性较好,千粒重主要受遗传基因控制,相对稳定较高。最后认为,产量的稳定性是以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合理组合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