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本文分析了53篇古诗文(篇目附在文末)中的465个“之”字的词类、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特征,目的在于较全面地揭示“之”字。所使用的归纳法租统计法,对于揭示一个词的全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465个“之”字,用作动词的10次,占总频率的2%稍强;用作代词的181次,占总频率的38.5%;用作助词的268次,占总频率的57.64%;用作介词  相似文献   
2.
一九六二年五月十五日,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初版刘序》之后加了一条附注,全文如下: 关于卢以纬氏的文法著作,大白先生早就提到《助语辞》,我们年来略事收集,开承朋友们帮助摄影、抄录,已经得到四种本子。其中三种都是以“助语辞”为名:(1)明代出版的《新刻助语辞》,见胡文焕编的《格致丛书》,书前有万历壬辰年(公元1592年)胡文焕氏《助语辞序》;(2)清代出版的《音释助语辞补义》,康熙丁酉年(公元1687年)版,也录胡文焕氏《助语辞序》;(3)日本出版的《重订冠解助语辞》,享保丁酉年(公元1717年)版,也录胡文焕氏《助语辞序》。这些名为“助语辞”的书,都是卢  相似文献   
3.
0 “于”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均是出现频率较大的虚词。从古汉语虚词“于”到现代汉语虚词“于”,其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概括论述者不少,包括一般《古代汉语》专著均属此种类型,其结论不能说不可靠,但总嫌笼统、抽象。本文取吕权湘先生《语文常谈》中的全部“于”作古今沿袭关系的探讨,试图获得具体数据,充当一般概括论述结语的佐证,想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汇释了47篇中学文言诗文(详文末目录)中的全部“为”字,计153个.所取文章,绝大部分内容较浅,篇幅短小,文中的“为”字比较容易显示“为”字的语法特征。本文力求通过对全部例句(请注意:不是那种一条理论,三个例句的一般做法)中的“为”字的词义分析以及词类的归类,比较明确地回答“为”这个文言词汇主要充当什么词、次要充当什么词以及其出现的频率等几个具体问题。一得之见,谨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的著名散文《昼锦堂记》有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欧阳修应韩琦之邀,为韩琦新建的“昼锦堂”作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派人给韩琦送去。送文章的人走了,他又派人将其追回修改。修改的结果,只是将开头两句的“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为什么加了这么两个“而”?读一下就会明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二年《修辞学发凡》初版时,刘大白先生为此书作了一篇《序》,写道:“在《马氏文通》出来以前,诚然已经有了许多合文法有关的书。例如明代卢纬以氏底《助语辞》,清代王济师氏底《虚字启蒙》,袁仁林氏底《虚字说》,刘淇氏底《助字辨略》,王引之氏底《经传释词》,张文炳氏底《虚字注释》之类;而且一八六九年(民国元年前四十三年,清同治八年)更有了美国人高第丕氏和中国人张儒珍共著的《文学书官话》,是一部正式的今话文文法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