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唐明之间汉语的被动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唐宋元明这一时期的书,特别是接近口语的如变文、平话、小说等,如果留意语言现象的话,我们便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一时期汉语被动式的现象较之唐代以前和近代、现代都复杂碍多。这一复杂现象的具体表现是,除了唐代以前旧有的被动句式多数还被沿用着而外,不少新的句式产生了,使用的场合比唐以前多了,使用的频率似乎比唐以前也大了,然而这些新的句式及其用法,有的又会令人感到简直是不合常规。这样,一方面当时的被动式是丰富了,另一方面也显得有些混乱。因为是这样,为了较全面地  相似文献   
2.
在古汉语里,有那么一种现象:不止一处的语句、段落或章节,在形式结构上是相同的,但其所表达的情意、所显示的作用,……,在理解方法上却不能相同,或不能尽同。我给这种现象叫作“形同实异”。 这种形同实异的现象,有的是属于语法方面的,有的是属于修辞方面的……;它与理解、欣赏古汉语,乃至研究古汉语,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汉语就记载在中国的古书里。人们读中国的古书,其目的,一般说来,也就是为  相似文献   
3.
我昔年读书“北大”时,曾听到当时以“选字”名家的刘文典先生讲到陆机《文赋》里“悲落叶于劲秋”一句时,向同学们发问:“你们想想,还有没有另外一个字比这个‘劲’字更好的呢?”还曾听到当时以文宗自负的林损先生讲到《论语》的“辞达而已矣”一句时,向同学们发问:“为什么不说成‘辞达而已’?甚至省为‘辞达耳’?”意思很清楚,刘先生以为“劲”这个实字用在这句话里是最好的;林先生以为“矣”这个虚字在这句话里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的被动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说的古汉语,是指唐代以前的汉语。 唐以前的汉语是怎样表达被动意思的,这在过去讲古汉语文法的书上经常见到,即所谓“被动式”。它的举例是:“为……所’式”,“为字句”、“见字句”、“于字句”等等。这些统统都可以名为句式。了解了这些,是可以对我们读懂古书有很大帮助的。 但是,这些所谓“式”,是从形式上看的,究其实际,还远远不能说明古汉语里被动意思表达的情况。因为在古汉语里,不具有这样的形式,也未尝不是表达被动意思的。换言之,表达被动意思的句子和表达主动意思的句子,有的并不必、也不能单纯从“式”上来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