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3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24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9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菲·安南(Kofi Annan),联合国第7任秘书长,1938年4月出生于加纳库马西,曾先后就读于加纳库马西科技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州麦卡莱斯特学院、瑞士日内瓦国际高级研究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62年进入联合国工作,历任世界卫生组织行政和预算干事,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人事干事、行政主任私人负责人、人事部代理主任、人事部主任,日内瓦联合国办公室行政部经理,联合国驻埃及开罗/伊士麦里紧急部队民事长官.纽约联合国总部人事部干事、副主任。  相似文献   
2.
2007年,恢复了30年的如火如荼的高考终于在万千宠爱中尘埃落定了。北京高考试卷上,小巨人姚明的大名赫然列在题目中。通常,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不是历史名人就是革命英雄。姚明自己也没有想到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成为了影  相似文献   
3.
薛暮桥,江苏无锡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是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决策咨询工作的一位卓越的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他坚定地倡导和积极推动经济体制的市场取向改革,提倡和坚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他的著作《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坚持正确发展方针的启蒙教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于我国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他提出过重要的政策建议。他的文章、观点,社会影响大,常常执掌着经济学论坛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仓颉造字,没想到竟有一天,上下纵横几千年的挺端庄的四方汉字,在后来的计算机输入时被“卡住了脖子”。受到挑战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字,也是整个东方文化面临的一种抉择。最终,是一位中国人实现了华夏文化与西洋文化的科学结合,使古老文字与西洋文字一并闯入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5.
吴志菲 《华人时刊》2004,(11):40-47
北京大学一位著名的教授曾这样评价胡鞍钢:第一为中央说话,第二为贫民说话。为中央说话,是指胡鞍钢的研究总是站在决策层的高度,并屡屡被决策层所采纳;为贫民说话,是指他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利益得失,并义无反顾地充当起他们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6.
在由男性主导、略显沉闷的政治舞台上,一位漂亮的女性高官,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宋秀岩,青海省省长,一头短发,一副眼镜,举止优雅,说话亲气,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练、亲切。而她的成长之路再次验证了一个真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相似文献   
7.
郭小川,我国现代著名诗人,1976年因病去世,至今28年了。但是,在他夫人杜惠与儿女们的心中,郭小川仍然活着———有棱有角,才华横溢,激昂慷慨,神采飞扬。他不仅是一位受人景仰的革命诗人,而且是一位重情重义、操守高尚、善良而敦厚的好丈夫、好父亲。杜惠与郭小川是一对恩爱夫妻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家张维迎被茅于轼先生称为“中国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第一把手’”。  相似文献   
9.
吴志菲 《新天地》2012,(12):10-11
在中国知名经济学家中,作为十八大代表的胡鞍钢无疑是其中颇具传奇的一位:高小毕业就下乡的知识青年、工科博士出身的国情专家、以弱势群体代言人身份自居的经济学家;所编的每期国情报告都被送到国家领导人的办公桌上,且一直被视为中央政府的高层智囊人物。胡鞍钢很忙,59岁的他不是要出差,就是在讲课。他说,自己是一个热衷于知识报国的人,他非常敬佩老一代科学家,他的人生定位从一开始就学习他们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钱锺书和自己的书信手稿被拍卖而维权,一直低调的杨绛高调地拍案而起,让老人成为新闻人物。博学、魅力、恬淡……这几个词都可用于描述杨绛和钱锺书伉俪的公众印象。钱锺书在世的时候,几乎不见媒体记者,报刊和电视难见宣传他的踪影,甚至所谓的一些学术活动都不参加。钱锺书去世后,杨绛也如出一辙,只忙自己分内的事,坚守她和钱锺书的文字世界。杨绛曾对记者说:“不见记者倒不是对媒体有偏见,主要是怕他们写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