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7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性与创造性人格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人们在创造性与创造性人格两个概念理解上存在的分歧,结合前人的研究,对创造性与创造性人格这两个概念的基本涵义进行讨论,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主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2.
吴忠良 《东方论坛》2008,(6):107-111
陈训慈与竺可桢谊属师生,两人虽并未长期共事,但曾在国立浙江大学共事数年。在很多事情上,陈训慈都是竭尽所能替竺可桢排忧解难。如在竺可桢出掌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创办龙泉分校,为浙江大学提供各种信息等事情上,陈训慈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忠良 《东方论坛》2006,(6):78-84,121
南高史地研究会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一个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学术社团,实行导师制,主要的导师为柳诒徵和竺可桢;会员中的骨干为陈训慈、张其昀、缪凤林、郑鹤声、向达和刘扌炎藜等人。上述诸人因为学术旨趣相近,在史地研究会及其会刊《史地学报》停止活动后,另行活动,最终形成了现代学术史上与学衡派有紧密关系的南高史地学派。  相似文献   
4.
吴忠良 《东方论坛》2006,23(5):78-86,92
南高史地研究会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一个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学术社团,实行导师制,主要的导师为柳诒徵和竺可桢;会员中的骨干为陈训慈、张其昀、缪凤林、郑鹤声、向达和刘扌炎藜等人。上述诸人因为学术旨趣相近,在史地研究会及其会刊《史地学报》停止活动后,另行活动,最终形成了现代学术史上与学衡派有紧密关系的南高史地学派。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文化事业备受日寇摧残,众多文化典籍被日寇劫掠而去或毁于战火。在此特殊时期,陈训慈征求各类文献,举办图书文献展览会,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与天一阁藏书,撰文与创刊宣传浙江图书文化事业,创建图书馆协会推进全省图书文化事业,为图书文化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易长风潮与东南大学之兴衰关系至巨,个中原因甚为复杂,柳诒徵牵涉其中。由于杨杏佛和郭秉文之间的个人恩怨,加之杨杏佛的国民党员背景,而柳诒徵又和杨杏佛交相莫逆,身陷易长风潮漩涡中的柳诒徵备受责难。探究柳诒徵参与易长风潮的原因,无疑有助于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有助于还原柳诒徵的书生本相。  相似文献   
7.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南高学派史学的重要特征。面对日趋严峻的民族危机,他们为救国,为进行爱国主义历史教育而努力从事史学研究。他们极力表章悠久的中国文化,驳斥了盛行一时的中华民族西来说,以培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面对外敌入侵,他们呼吁民众奋起反抗,努力激发民众的救亡意识和爱国情操,自己也履行了书生报国的职责。南高学派的这一史学特色,充分彰显了他们经世致用的的治史理念。  相似文献   
8.
吴忠良 《东方论坛》2003,(2):111-116
邓实是晚清著名的报人、学者 ,国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一生以创办《政艺通报》和《国粹学报》而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份刊物上 ,邓实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体现了邓实对他那个时代的体认。他的中国史学思想也颇具特色 ,如他认为六经皆史 ,主张当时的中国史学界应进行一场“史界革命” ,修史应修“民史”等 ,都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年 ,那些身受传统文化熏陶又深受西学冲击的“过渡时代”人物对中国史学的体认  相似文献   
9.
吴忠良 《天府新论》2007,(3):123-126
缪凤林是中国近代颇有声望的历史学家,在中国通史编撰方面留下了《中国通史纲要》和《中国通史要略》两大巨著,提出了颇有特色的通史编撰理论,展现了民族主义的著述特色,在中国通史编撰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傅斯年以"书生何以报国"的爱国激情,忧心如焚地撰写了《东北史纲》第一卷,从历史事实上还击日本学者的"满蒙非中国领土"说,为李顿调查团的调查提供历史依据,具有政治和学术双重价值。但因为属于急就章,文中内容有易被人指摘之处,出于与日本学界争胜之念,郑鹤声和缪凤林等人对傅斯年的《东北史纲》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