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制度性革新,社区协商议事有助于推动一元化、集中式、单线条社区管理向多元化、分散式、网状化社区治理转型,对于协调各方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拓宽居民社区参与渠道、提升居民满意度和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反思西方理论话语中"公共协商"的价值倡导,中国城市社区协商能否迈向基于公共理性而展开的持续互动?基于上海市普陀区"同心家园"建设过程中社区协商议事的本土实践,在分析社区协商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城市社区协商对于社区治理转型的意义,以"动态化"视角审视重塑多元主体,规范社区协商内容,搭建社区协商议事平台,理顺协商流程,处置协商结果等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程序和技术,并指出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协商面临的诸如公共性缺失、价值观碎片、阶层差异等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管理时代的来临,企业开始采用信息化的手段管理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物资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组成,管理程序复杂,而且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也不断被刷新。为了实现企业固定资产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我们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功能、数据库的共享性等。本文将在对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必要新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探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方面,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化的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情感不仅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基石,而且是社会治理重要的资源,构成了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维度。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感治理的核心在于回归“人”的价值及其主体性,适应公众对于情感的期待,通过对人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诉求的主动回应,柔化国家与社会的权力结构关系,弥合治理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的鸿沟,对以往技术治理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与反思。当代社会情感治理从目标、领域、手段和结构等方面勾勒出总体形态和技术表征,促成了治理实践中行动策略的深刻变革。与此同时,情感治理在实践中遭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与工具理性和现代制度形成优势互补,从而避免单向度治理的行动偏颇。  相似文献   
4.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利益格局深刻变迁,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民维权抗争事件。对于一个尚未从总体性制度中完全挣脱出来且十分强调稳定的转型社会,抗争政治通常被视为影响社会结构稳定的“政治错误”。而农民是如何在规避这种风险的同时,又能维护自身的权利?这一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持续追问。通过对上海市Q商务区和H机场扩建引起的农民抗争经验叙事的展现,我们从“国家-社会-个体”的框架角度,提出农民抗争正当性建构的三维逻辑,即国家赋权、公平分配及生存伦理,并在比较三种正当性建构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对社会系统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基层治理的一项制度性革新,农村社区建设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效果。当前,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和居民的收入差距上,更体现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然而,由于长期受“城市中心主义”思想和城市社区建设逻辑的影响,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有效参与,造成了公共服务错位供给现象。基于重庆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本土实践,阐释和分析了农村社区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我们尝试以“国家—社区—个体”的立体式视角重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其所面临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