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前言0.1.这篇文章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一套从现实语流里辨认现代汉语词的程序和方法。这种研究可以使我们初步地认识到现代汉语词的性质,从而引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0.2.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在从一部分语流材料里反复辨认词的过程,逐步制定了一套相应的分析程序和方法。我们可以本着一定的原则,采取这套程序和方法,去分析更多的现实语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探究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兼及与之直接相关的否定词的性质。一、副词性质辩正 1.1.自《马氏文通》问世,迄今八十余年,语言学界对副词的性质和范围一直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1.1.1.马建忠把副词定义为“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状字’”①黎锦  相似文献   
3.
靖江方言系统吴葆棠O江苏境内长江两岸,历来人群迁徙频仍。吴方言与江淮方言交互渗透,除了明显的方言融合现象以外,江南还存在江淮方言岛,江北也存在吴方言岛。其中,靖江就是地处江北由江淮方言包围着的一个吴方言区。靖江方音与江南苏州以北的广大吴方言区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为探讨我国古代语言研究史提供一条线索。清末以前,凡涉及古代汉语研究的课题,多未超乎经学的范围。如今我们要认识和继承古代语言研究的丰硕成果,就不能不从发掘传统语文学这一无尽的宝藏入手。古代文籍浩如烟海,管见所及,难免纰缪,敬希前辈专家和读者予以教正。§1 前提我国古代语文学具有独特的传统。这个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既与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特殊发展史有关系,更与汉语、汉文字的特质直接相关。 1.1.汉语具有极其久远的历史。仅就殷墟甲骨刻辞以来三千四百余年的语流材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初步分析一些跟现代汉语词组的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有关的事实。§1.词组的形式和内容词组是一种句法结构单位,在现实语流里是作为一系列的语段出现的,而任何语段都是音·义统一体。在深入考察词组中形式和内容的矛盾的过程,我们发现词组的语言形式、语义内容的构成以及二者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1.1 句法形式和句法关系任何词组的句法构造都是一定句法形式和句法关系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传统把汉文字或者说成表意文字,或者说成表音节的注音文字,或者折衷为意音文字。这种种说法都仅仅是对汉字的一些初始认识,并未道出汉文字作为通过字符标示语素来构成汉语书面语流的视觉符号系统的本质特征。 对汉文字的模糊观念,大都源于对文字本质的误解和对汉语特质的忽视。  相似文献   
7.
0.1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正当我国乾嘉学者把传统小学推向顶峰的时期,恰好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经过长久酝酿而产生。到20世纪初,将近一百年,这个科学部门几乎把欧洲的绝大多数语言学家都吸引过去。他们一代紧跟一代,翻遍了有关印欧系语言的一切所能见到的文献材料,对有据可查的死语言和当时的活语言,差不多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这番轰轰烈烈的研究,直接推动了语言学各个部门的建立和发展。 0.2“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采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历史比较法是用来确定语言亲属关系,探究各种语言和方言的历史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套科学方法系统。这套方法系统,是在长期运用过程中逐渐完善化  相似文献   
8.
《老乞大》和《朴通事》中动词“在”的用法吴葆棠《老乞大》和《朴通事》中的“在”字,除参与构成“在前”、“在先”、“在下”、“在生(即在世)”和“自在”等共15个复合词以外,多用作表存在义的动词。1、动词“在”参与构成的句法构造有三种:1)在x,例如:...  相似文献   
9.
2.3.通过扩展试验认定词。通过确定句内语段层次构造,找出大大小小的、由语素序列充当的语段组合以后,我们进一步考察一系列语段组合,就会发现不同语段组合的内部结构(直接成分之间的组合情况)常常是很不相同的。从量上来看,不同语段组合各直接成分间的结合程度往往不同。例如:  相似文献   
10.
0.1 《老乞大谚解》中有220个古入声字,共出现2943次。这些入声字有规律地分派到阳平和去声中去,分派条件与《中原音韵》完全不同。《中原音韵》和与其同一系统的《中原雅音》入声派入阴声九韵,每韵之下,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全浊字派入阳平,全清、次清字(影母字除外)派入上声,次浊字(另含影母字)派入去声。16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