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它不是文化史观。一方面,由于现实的经济基础对文化起决定作用,因此文化批判从属于现实的实践批判;另一方面,文化对现实的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而文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的终极关怀意义上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与人学密不可分。其根本落脚点都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2.
“大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运用与发展,是在历史思维、时代变迁和国际视野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分析探究,从而得出立体、全面、动态的观点。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以大历史之维读懂其理论源点,从共产主义的动态性、现实性和理想性诠释其发展逻辑,最终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展现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常是在不加任何限定的情况下,就大谈特谈“意识形态如何建设”等现实问题;而我们又通常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否定性概念、贬义词来使用。即是说,我们一边批判“意识形态”如何虚假,一边在反复强调“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等口号。对意识形态范畴使用上的矛盾导致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合法性”的问题。厘清意识形态范畴的发展嬗变,将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意识形态范畴演变的历史性视角来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并通过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新内涵的解读,试图建构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5.
青年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民族责任使其成为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主要对象,意识形态能力是青年抵御意识形态渗透的关键力量。青年意识形态能力是理论学习能力、思想辨别能力以及舆论斗争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互联网的发展为青年意识形态能力提升创造新契机的同时也使其面临诸多挑战,从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青年主动作为以及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把握意识形态能力提升的策略,帮助青年在网络实践中拒绝意识形态渗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拥护者和践行者,以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唐忠宝 《探求》2012,(2):77-83,89
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去马克思化"的若干倾向,有些人对马克思本人学说中的一些范畴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如共产主义、自由、实践等。澄清对上述范畴的误解,一方面有利于人们深刻领会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意蕴,另一方面也对当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在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有效开展的情况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高校应认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疫情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重大疫情的重点,通过主体实践、方法实践、途径实践、保障实践和教育实践来构建"五位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增强高校舆论调控与管理能力,深化网络思想引导和沟通措施,落细落实心理干预和心理指导,善用生动的案例开展多角度网络教育,积极有效地应对重大疫情。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或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对于传统认识论来说,它是一个难解之谜,因为传统认识论把它局限在单纯的认识领域,把认识和实践抽象地割裂开来。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认识之所以是可能的,人与自然或思维与存在之所以具有同一性,因为人的存在方式即实践本身就是这种同一。这样,认识必然是在实践中对实践的认识,实践必然是认识着的实践。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历史性分离导致了认识和实践的抽象割裂,并产生了知识的异化和知识对人的统治。只有消灭自发的分工,才能重建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变抽象认识论为实践认识论。  相似文献   
9.
传统形而上学将世界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独立化了的超感性领域,另一部分是被虚无化了的感性世界。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创立了一种感性经验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处处着眼于人的经验世界,将人、自然、社会三者统一起来,在理论上避免了虚无主义的发生——"超感性世界的坍塌"。通过经验的视域和方法,马克思进而提出了由"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过渡和转换,而这也是马克思的感性经验世界观能够消解虚无主义的现实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本科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的价值、内容、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在价值论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均有推进本科教育向一流发展之趋,人才的培养也肩负起了重大责任从而能满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求,更是在宏观的维度上响应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内容论域,当前我国“双一流”高校本科教育学生评价体系普遍表现出评价体系的多样性、内在逻辑的系统性、内容维度的全面性。这启示着中国特色一流本科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应在价值取向、评价形态、评价体制方面,作出适应其价值和内容的建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