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从本体论还是认识论来看,儒家心性传统的主流均缺乏知性意义上的客观自我存在,无法为个体生命确立形上的终极价值依据.道家的"无学"与佛家的"空学",在淡忘了人作为独立主体的本己存在后,使"自我"徘徊于"我"与"非我"之间无所适从,陷入了相对主义的迷宫.基督教文化内涵与华夏古圣先贤致力寻求的"中道"并无冲突,而且可以补充儒道释传统思维框架超越性价值观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与尊重方面存在的不足.对当今多元语境下中西文化形上体系中的"自我"进行解构,必然走向儒道释与基督教文化灵性深处的融合与会通.  相似文献   
2.
从基督宗教伦理观出发,将预言诗《天堂与地狱的婚姻》置于圣经背景下进行观照,可以揭示布莱克的反律法主义信念。布莱克否认律法的重要性,从人本神学观出发对圣经进行重新阐释与改写,其反律法主义宗教伦理观在该诗作中体现为对圣经教义的反叛,以及对性爱的开放态度;同时,在另外一方面也成就了其诗歌形式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英国湖畔派诗人华滋渥斯对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一诗创作的影响 ,在于三个方面 :审美视境、语言风格、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西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布莱克作如下四方面的对比性探讨:(1)从创作主旨来看,两者均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不过,屈原流露出悲伤哀怨的感情,布莱克洋溢着追求个性自由的飘逸风貌。(2)从美学角度来看,两者在主客关系上均彰显了主体性。屈原在对社会理想的探索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悲慨愤激之情,涵融了一种绮谲和深沉的美;布莱克致力于追求超越性的奇妙心灵家园,在自由的信仰中体现出一种积极性的逍遥。(3)从文化原型意象来说,两者均重视大自然和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传统,其创作均具有神话色彩,屈原呈现悲剧性的黯淡,而布莱克则显示鲜明的火红。(4)在诗歌文体形式上,两位诗人均开创一代先河。屈原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歌体裁——"骚体";布莱克的作品是多种文体形式的叠加与融合,在英国诗人中率先创造性地使用了自由诗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讨论了古代歌词英译的技巧,结合国外译歌词的范例,总结出若干条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本体论还是认识论来看,儒家心性传统的主流均缺乏知性意义上的客观自我存在,无法为个体生命确立形上的终极价值依据。道家的"无学"与佛家的"空学",在淡忘了人作为独立主体的本己存在后,使"自我"徘徊于"我"与"非我"之间无所适从,陷入了相对主义的迷宫。基督教文化内涵与华夏古圣先贤致力寻求的"中道"并无冲突,而且可以补充儒道释传统思维框架超越性价值观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与尊重方面存在的不足。对当今多元语境下中西文化形上体系中的"自我"进行解构,必然走向儒道释与基督教文化灵性深处的融合与会通。  相似文献   
7.
威廉.布莱克以东方心物一元论认知方式为审美视角,以诗画互证的整体性艺术手法为审美原则,选取圣经题材并对其意象图式进行扭曲与变形,在其诗歌创作中藉基督教术语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人本主义东方美学观。  相似文献   
8.
英文诗歌创作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文诗歌创作要考虑选词与意象、节奏与形式、主题与意境问题。选取蕴涵丰富意象的词语,根据内在节奏创造诗体形式,通过象似性联想提炼主题相关意象,并按照逻辑规律构筑有序化意象结构。  相似文献   
9.
英国汉学家柏丽尔认为,从《诗经》到《玉台新咏》,中国的古情诗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突出了女性在情诗中的地位。而《玉台新咏》的编者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权主义者”、“女性至上论者”,他认为不少优秀的古情诗是歌颂女性的。同时,柏丽尔还专门分析了诗集中几位女诗人诗作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老虎》与《羔羊》的创作思路,体现了威廉.布莱克颠覆西方传统思维模式,采取东方式心物一元化思维的策略。诗人创造了朴素、简洁而又具有深奥、奇诡、崇高特质的艺术风格,他是诗画互相文境界里走钢丝的艺术玩味者,也是东西方文化边缘的履冰者。对其《老虎》与《羔羊》诗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的互文解读,可以深入领会诗人的整体风格,挖掘其作品的隐文效果及其蕴涵的文本多元性和异质性。互文性文本理论,不但为这两首名诗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而且也使相关诗文得到再阐释,从而为步入布莱克诗的神秘之境开掘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