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西东巴字一字异读的现象比较普遍。如象形字“竹绳”读mw~(55)(?)i~(33)(?)r~(21),又读mw~(55)(?)r~(21),形声字“盗”读(?)i~(33)khY~(33),又读khY~(33)。这种现象颇受从事纳汉文字比较研究的学者的重视。李静生先生据此推测,汉字会意字的最初读音,可能是有几个形会合便读几个音节,如“武、信”可能是“止  相似文献   
2.
商代校阅礼是商代军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借助田猎活动选拔、训练兵士的仪节的总称。前人研究商代军礼的不乏其人,但对校阅礼系统研究的并不多见。本文通过系统整理甲骨军事刻辞后进一步归纳出商代校阅礼包含有:建旗聚众、训练检验、犒劳军士等仪节。训练检验又称搜田,含有搜田活动前的告庙礼、迁庙礼、占卜、搜田过程中祭天地山川礼、搜田结束后的献捷礼等仪节。对这些仪节的爬梳,有利于进一步认识甲骨军事刻辞蕴含的商代军礼,有利于补商史研究之缺漏。  相似文献   
3.
纳西东巴文本有其字假借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有其字的假借 ,一般认为是仓促之间写了别字 ,但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东巴文本有其字的假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别音义、避重复、求新奇、不规范、仿古。这对研究其他文字本有其字假借字的产生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老子》用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用韵研究喻遂生一、引言《老子》是《诗》《骚》之外考证先秦古韵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老子》用韵不同于《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于散文中夹用韵语,而是句式大体整齐,用韵频繁,被学者誉为“古之哲学诗”;若不知其用韵,即被认为“不但不达五千言铿锵之妙...  相似文献   
5.
先秦方音一直是音韵学界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其中又以《老子》《庄子》和《楚辞》所表现的“楚音”特别引人注目.“楚音”的特点,前辈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综合起来主要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纳西东巴字中有一种用一个字形纪录几个意义有某种联系而语音完全没有关系的语词的现象。如图1小麦dze~(33)又读作五谷t~(21),图13花ba~(21)又读作美zi~(33)。方国瑜先生称这种现象为“一字数义”,和志武先生则称这种字为“转意字”。了解和研究这种字,对于我们认识、解释汉古文字中的某些同字异词现象和进行殷商古音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喻遂生 《兰州学刊》2009,(10):158-160
文章对《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疾”字的字形、词义和语法进行详尽研究,认为“疾”共有4种字形,“疾”在甲骨文中除常用义“生病”外,还有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8.
法国著名藏学家巴克1907年和1909年两次深入滇藏交界地区,对纳西族的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语言文字及文献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并带回20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和大量的文物考古资料。他于1913年出版的《么些研究》是纳西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该书首次分析了纳西语的语法,刊布了第一本纳西哥巴文抄写的经书,编纂了第一个具有字典性质的东巴文和哥巴文字表,《么些研究》的出版促进了西方和我国纳西学研究的兴起。本文在深入研究巴克生平和著作的基础上,对巴克纳西学研究的内容、方法、成就和不足作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是目前最通行的《尚书》版本 ,但其中错误很多。不仅阮刻本存在着不少漏校、误校、校记选录不当、刊刻新出错讹等问题 ,用唐石经等 11种本子作参校 ,发现《四部备要》翻印本、世界书局及中华书局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标点本等 ,也有一些新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纳西东巴文假借中存在"截取式假借"的现象——截取双音节东巴文的某一个音节用于假借。截取式假借可以按所取音节的位置分为前截式和后截式;按截取后是否独立表意分为截取后表单音词和截取后表多音词的一个音节。截取式假借是东巴文中特殊的用字现象,其研究对于其他文字同类现象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