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近代许多位置相邻的港口因诸种原因而发生中心地位转移。以往研究侧重在港口间的地理区位、自然条件、交通运输等客观因素比较,本文则以营口、大连两港的发展比较为实例分析,提出市场型港口和企业型港口两个概念,强调运营制度差异是导致港口中心地位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收藏有1921年中国旧海关绘刊“Hang Chou Bay and Approaches, including the Southern approach to the Yangtze River”(杭州湾及其入口航道图,含长江南水道)残海图一幅。从地图学术史角度而言,它是一幅具有向近代技术化、民族化过渡痕迹明显的航道图,价值特殊。从图幅内容来看,它全面反映出了20世纪20年代舟山北片群岛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面貌。  相似文献   
3.
"南、北满"是1905年日俄两国在东北争霸所造成的代表政治空间的新名词,以往的研究均是从政治史的角度阐述二者的来龙去脉。但若从经济史的视角看经济地域控制与南、北满政治区域的变动关系,"南、北满"政治区域的演化过程实与日本控制下的大连、安东两港与俄国控制下的海参崴港的经济腹地圈的争夺过程合二为一,两位一体,在日俄争霸东北的过程中,日本逐步通过市场渗透而把其势力从南满拓展到北满,1935年最终通过"三港三线"(大连港,南满铁路;安东港,安奉铁路;清津港,吉会铁路)完全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经济利益。此后,"南、北满"之词也逐渐淡出历史。  相似文献   
4.
近30年来,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顾其学术发展史,总结其区域研究的经验,分析其得失,为进一步推进近代经济地理研究所必须。为此,本刊特约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回顾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学术史,总结边疆经济地理研究的经验,审视东北、华南经济地理演变的区域特性和书写路径,从不同的侧面对既有研究进行审视,以期引起人们对近代经济地理研究走向的关注,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开港贸易、腹地纵深与新"东北"区域的塑造(1861-193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永超 《浙江学刊》2006,3(5):36-40
本文从认识区域开发路径的角度,尝试探讨区域的结构特性.清中期根据自然环境并加人为的柳条边界,东北内部分为三块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区域.近代东北沿海自西至东的港口开埠和各港口腹地日益卷入大规模的商品贸易,东北内部遵循"枢纽-网络"即"港口-交通路线-腹地"结构发生新的区域特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近代开埠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是近年备受学界关注的课题,其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深得学界共识。我刊分两期刊发有关于此的学术论文。2006年第6期发表的吴松弟、戴鞍钢等先生的笔谈文章,侧重分析论证了近代上海开埠之后对长江流域近代经济文化和城市发展的促动作用,本组樊如森等先生的文章,则侧重于分析、论证天津、青岛、烟台等华北地区沿海城市开埠后对北方、东北及山东地区经济发展、区域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编发这两组文章,旨在引起学术界的讨论与关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