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辑哲先生在《公关世界》今年第8期上,发表了《创论公关四要素》一文,“向公关理论界诸位同仁郑重创议:修正三要素或曰改三要素为四要素——即在原三要素中再加上一个要素:状态!” 简言之,张先生要把公关活动(工作)的三要素“组织(个人)”、“公众”、“沟通(传播)”,改为“公关四要素”:组织(个人)、公众、沟通(传播)、状态。  相似文献   
2.
经常参加社会变革的运动,用文学的形式促进社会的进步 作家应该投身于社会变革的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鼓动者,用手中的笔去战斗,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去促进社会的进步,这是作家柳青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基本思想。 正是由于柳青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从早期创作开始,就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所以,他的作品总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鼓舞人民奋进的力量。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大都取材于抗日斗争生活。在那个残酷的斗争年代里,人民为了免于祖国的危亡和争取民族的生存,团结一致,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斗争的艰苦和残酷,考验着每一个为了民族解放而战斗的人。投降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奋斗才能解救我们中华民族.柳青以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感情,拿起笔来,参加了鼓动抗战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政治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了肆无忌惮的阉割和篡改。他们炮制了许许多多的奇谈怪论,并把这些奇谈怪论,吹得神乎其神,恶意制造思想混乱,妄图在乱中改变毛主席文艺路线,蜕变革命文艺的无产阶级性质,把革命文艺变为他们篡党夺权的舆论工具。所谓“根本任务论”,就是他们精心炮制的种种文艺谬论中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深邃的思考是哲人的秉赋,火热的激情是诗人的气质,两者犹如冰火。但在顾笑言的中篇小说里,我却看到了冰火同炉所迸发出来的撼人肺腑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5.
问题的缘起 老舍话剧名著《茶馆》,遭遇是很不幸的。剧本发表于一九五七年,五八年北京入艺排演了这个戏,结果赶上了“大跃进”。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跃进年代里,《茶馆》当然是个不合时宜的产儿,  相似文献   
6.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建国以后,老舍除去担任繁重的领导工作外,一直勤奋地坚持创作。仅以剧本而论,就有二十多个。话剧《龙须沟》是他建国初期的代表作,也是这一时期我国当代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龙须沟》创作难度很大,因此。这个剧本所取得的成功艺术经验,尤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试就《龙须沟》的创作旨意、冲突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谈点粗浅看法。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柳青早期短篇小说数量不多,只出过一本集子,名叫《地雷》,共收了八篇作品。柳青在《地雷》“后记” 中写道:“八年抗战中,我前期曾到过前方部队的营连里工作过,‘百团大战’(一九四○)时回到后方,‘文艺座谈会’(一九四二)以后,又跑到乡政权里去了,其间认真的坐在屋子里工作的时间才一年多。上面的八篇小说,除了首尾两篇之外,都是这时写的。我写的不多,写好的更少,自己愿意集起来的便只有这点东西了。”柳青早期短篇小说远不止于这八篇,但他只愿集起“这点东西”,足见柳  相似文献   
8.
“公共关系”一词,原是很陌生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一词就从国外传进来了,并且,由南到北,日见风行。不少大学陆续开设了公共关系专业,许多城市还成立了公关研究会,继而又出现了一批公共关系“专家”。本人也被涌入这一潮流,当了旅游公关系主任,俨然也成了“专家”。本不是专家,被当做“专家”,免不了就有些尴尬。近来讲课,翻翻材料,写写讲稿,便顿生疑虑,发现这“专家”的帽子原本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的七律《送瘟神二首》,在文化大革命前,曾经讨论过,意见不很一致。认识还没采得及统一,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在疾风暴雨般的大革命中,讨论当然是进行不下去了,但是,“诗词讲解”之类的东西,却如潮水一般地涌现出来。应当承认,这是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也不能否认,在“讲解”的过程中,渐渐出现了传抄倾向,致使不同的意见渐被排除,所传观点似乎也就成了结论,时至今日,还是如此,这其实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10.
《水浒》这部书,竭力宣扬了梁山泊起义军头领宋江的一句“至理名 言”,叫做“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用现代话说,就是普天之下,不论哪 个阶级的人,都是“哥儿们”。既然不论阶级,都可以成为“哥儿们”,那当然就不必搞什么斗争了,而只能搞超阶级的“哥儿们”相爱,恰如恩格斯嘲讽费尔巴哈们阶级调合论一样,“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大家一团和气地痛饮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