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读过汉乐府《陌上桑》者,无不为罗敷生动而美好的形象所吸引。人们喜爱罗敷的形象美,更喜爱罗敷那白玉无瑕的品质。因为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形象,历来都会受到善良的人们的喜爱。迄今为止,有关教材和资料大都把罗敷这一形象的性格归结为:勤劳、机智、勇敢、反抗强暴、蔑视权贵。但,笔者对此深有疑惑,不敢苟同。现就罗敷这一形象的性格,谈一些浅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孙玉生 《学术交流》2006,12(12):169-171
许地山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意识,这种文化的构成并非是单元化的,它既有佛教的,又有基督教的,有时又是两种宗教义理的杂糅和融合。作家在作品中对于“人生苦”、“博爱主义”等的重组和建构,展示了作家的时代痛苦和对未来和谐社会的希冀,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功能和理想的价值评判色彩。但作家在接受和诠释这些文化理念的同时,也进行了理性的积极的反叛,消解掉其中不合理的宗教形式和有悖于我国国情的部分,体现出作家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于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创作文本,对《孔乙己》的主题进行了客观的挖掘和探讨,其结论是作品具有双重主题。即:既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而不是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又揭示了旧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凉薄。而要想改变封建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人吃人的社会关系,这正是作品主题的深刻性所在.  相似文献   
4.
佛教文化充溢着许地山的多种创作文本."人生苦"是佛教文化的核心问题,许地山在文学作品中对此的阐述是他现实人生的具体体验,也是他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曲折显现.而他在阐述宗教理论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佛教文化的反叛,又说明了他对待宗教文化的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乃是一种哲学上的"扬弃".  相似文献   
5.
6.
中国现代文选是大学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内容和艺术成就,培养其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良好效果.其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没有很好地把握整体性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7.
许地山是我国现代风格独具的作家.爱妻的早逝所带来的创伤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这正是其"女性题材"作品的创作动因,而这种动因与作家的思想情感又是互动的.  相似文献   
8.
1920—1930年代中国文学作品中“夜”意象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20—193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文本中,“夜”意象具有独特的生成原因、表现特征以及审美构成。这一文学现象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作家的心理构成以及创作的思维机制有主要关系。“夜”作为复杂的审美客体给人以无尽的体验,死亡和恐惧、沉迷与罪恶、自省与思索、孤独与绝望以及温柔与慰藉,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意象群。“夜”意象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社会价值批判色彩。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鲁迅小说中“圈子式”的人物重新做了界定 ,论证了他们所具有的共同形象特征 ,即 :无畏的反抗意识 ,无助的孤独感 ,无奈的妥协者 ,而这些形象特征又是作家特定历史时期内心复杂矛盾的必然外化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这并不是一个十分新鲜的话题。似乎是有点老生常谈的意味,但它却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高等学校连续大规模地扩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日益受到严重冲击的形势下,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更需要提到日程上来。因为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学单位教育改革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它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能否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所以,任何人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学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