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主要以商人、高利贷资本(这里所称的“资本”无非是货币财富的代名词而且)的形式生存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个社会历史阶段。货币变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劳动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之俱来的产物。但在此以前,很早就存在劳动力的买卖现象,其中一些采取了雇佣劳动的形式。完全的自由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表现为劳动者同其占有的劳动条件的分离,并由此导致旧生产方式的解体。但是,如何理解这种“分离”呢?中、外历史上不仅一直存在丧失生产条件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2.
谢天佑教授的遗著《秦汉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史稿——兼评自然经济论》(以下简称《史稿》)是作者积累多年的一部力作。作者把“自序”命题为“寻找突破口和结合点”,阐明将思考焦点放在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之间,“选择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这个结合点,并力图通过这一结合点,将政治、经济、思想、人物、事件、史实、理论融为一体”,从微观上升到宏观。以秦汉为切口,突破既有的看法,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量变那么持  相似文献   
3.
4.
地处山东西南的济宁,因其在以作为帝国生命线的大运河为动脉的南北交流中的居中位置,一直是中国晚期帝制时代最重要的工商都市和区域中心。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漕运的败落、清朝中央集权的式微和东部沿海以西方因素为导引的工商业的崛起和扩张,济宁同整个北方内陆运河地区一起急剧衰退,并在山东乃至全国经济的层级体系中迅速向边缘位置滑落。然而与临清和其他内陆运河城市的命运不同,济宁作为一个城市个体并没有完全没落。清末济宁通过现代转型以阻止边缘化的特殊经历以及当地精英的活动,充分展现了当地人士在兴建新式交通运输系统、调整地方经济取向和城市功能的努力。济宁变革的成功和挫折的经验,是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一种典型写照。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熏染下的文化变迁述略孙竞昊明清时期,以私人工商业为杼机和主体的相对自由的商品经济的突兀性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与经济、政治结构的若于变动相适应.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固然思想文化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运动...  相似文献   
6.
黑船·异变·抉择──读加藤祐三著《日本开国小史》孙竞昊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近代化的奇迹向来具有特别的魅力。多少年来,人们常将日本向近代文明的跨越归功于明治维新,这至今明白无误地写在学校通用的教材上。然而,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加藤祐三教授在其专著《日本开国...  相似文献   
7.
卜正民  孙竞昊 《中国学术》2004,5(1):174-198
徐光启(1562-1633年)被认为是晚明时代为耶稣会所改变信仰的最显赫的人物。他的故事已广为人知。徐于1562年生于上海,他一步步通过各级科举考试,直至在1604年考中进士,并进入翰林院。他在1630年被拔擢为礼部尚书,并于1632年,也即他去世的前一年,转升内阁大学士。徐是在1595年开始了解基督教的,这时他已身为生员,正在为考取举人而用功。在取得举人而再向进士努力的阶段,他于1600年遇到利玛窦,进而于  相似文献   
8.
方兴未艾的环境史视野和方法可为江南区域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东南沿海源于地理区位的原始自然生态条件,规范了以水利开发为枢纽的区域农业经济和文明形态的指向.进入帝国时代以来的分分合合、起起伏伏历程中,长江中下游自然资源的优势日渐发挥出来,其经济在六朝时期稳步增长,终于超过了成熟开发早的黄河流域,尽管政治中心大多依然在北方.元明清阶段的长江三角洲形成了以平原稻田为核心、商品化的多种经营为特色的区域环境—经济—文化模式,不但在生产力、物质财富上,在全国独占鳌头,而且也展现出一定时空单位内自然与人为良性相互作用的美景.然而,竭尽自然资源的"江南模式"从长期环境后果看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而且其"先进性"的进一步突破也湮没在大一统帝国的政治经济格局和王朝循复的轨辙里,没有出现如"英格兰模式"那样现代性的滥觞.  相似文献   
9.
明清江南地区商品生产结构的市场窥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江南地区商品生产结构的市场窥测孙竞昊明清时期(截止于鸦片战争).地处太湖盆地(即长江三角洲平原)、杭嘉湖平原,为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六府辖治的江南地区,其商品经济发达水平臻至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在当时国民经济中雄居执牛耳之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10.
孙竞昊 《求是学刊》2014,(1):141-150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海洋"抑或海上活动在国家与地方社会的视域内从未一致过,尽管其紧张关系中也存在着妥协和平衡。明清时代,内陆立国的帝制政权出于防卫、社会安全和结构、体制稳定的需要,在海洋政策上采取了保守的国策,但于具体战略上却多有变更,并且时而出现松弛和失控的情形,从而与源于经济、市场动因的地方要求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这种紧张在江南等东南沿海地区表现得特别显著。明中期的倭患突现了明初海禁政策的痼疾,而明后期的弛禁甚乃放任主义主要是迫于来自地方利益的顽韧要求,于是与地方出现了某种调试和交集,从而有利于中国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经济楔入开始连为一体的世界市场链条。但清代强有力的国家控制,在强化法定海上贸易与沿海、近海生产、航行活动的范畴内,有效地限制了"海洋"的空间,达到了内陆帝国思维内最为理想的格局,但却由于外部世界的骤变,也即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和占领,终于在19世纪中叶开始了包括海洋政策在内的帝国体系的崩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