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沈从文在一九四一年说过一番很有远见的话:“有些珠玉作品,留到这个人间.这些作品的存在,虽若无补于当前,恰如杜甫、曹雪芹在他们那个时代一样……都缘于工作与当时价值标准不合.然而百年后或千年后的读者,反而唯有从这种作品中,取得一点生命力量,或发现一点智慧之光.”这话说得多好!它表现出一个真正文学家深邃的眼光,超于偏见和俗见而向前的勇气.文学终究是文学,要受时间和读者的检验,是不以人们捧骂为转移的.在史历运行的长河中,沈从文的作品拥有广大的读者和追随者,是任何人用任何权力也不能改变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正> 文学批评总有一定的标准,没有标准的批评是不存在的。现在文学创作日益繁荣,文学批评到底坚持什么标准,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四十年前在《讲话》中提出的两个“基本的批评标准”,即“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至今还是正确的。本文拟就毛泽东同志提出政治标准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对问题的深入研究,比单纯停留在肯定或否定上是会有益得多。领会别人提出的理论原则,最忌主观随意性,或断章取义,或摘录片言只语以歪曲别  相似文献   
3.
愚者一得     
<正>读鲁迅小说,那些血肉丰满,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不时在眼前浮现,引起些闪想,不写出来好象不愉快似的,因此写成了似论非论,似评非评的文章,叫做“愚者一得”.  相似文献   
4.
<正>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集中地阐发了毛泽东文艺思想.近几年,文艺理论界面对着《讲话》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其中少数人企图篡改和歪曲毛泽东文艺思想,以达到否定毛泽东文艺思想,否定整个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 文学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别人以叙自己,或以自己推测别人的东西.这就是白居易说的“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的道理.读沈从文的作品,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知人论文,首先要知人,才能把文论好.沈从文能走进神圣文学殿堂,建构起一座文学上独具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希腊小庙”,正象他自己所说的:“一半是正当生命成熟时,和当时新的报刊反映的新思潮接触  相似文献   
6.
<正> 过去写了篇论述《边城》现实主义文章,意犹未尽.现还想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因为至今还有人在说《边城》写的是“世外桃源”,唱的是“田园牧歌”,因而否定《边城》是现实主义作品.我想这种意见值得商榷.我希望某些论家认真读读《边城》,实事求是地写出《边城》不是现实主义有说服力的文章.说服广大读者,否则,正如彭荆风同志说的,这些人“只从表象上到看美而娇小的翠翠,只看到那似乎是‘世外桃源’的茶峒渡口,而没看到小说深沉的内涵——善的悲剧.这可说是一些爱从概念模式出发的评论者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读《边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土生土长的乡巴佬作家沈从文,从小吃湘西的红薯绿豆,因而对家乡充满“不可言说的温爱”,写出了象山茶花美丽的艺术珍品《边城》.《边城》这部中篇小说,“浮沉半世纪,生存近偶然.”作品的浮沉起落,由于某种历史性的偶然误会,在文学史上也是常有的事,正象金子一时沾满尘垢,并不证明金子本身不能发光.假如不带成见或偏见剪裁作品,实事求是,深入到艺术形象真实性中,分析研究作品,自然会心平气和得出不带盲从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正>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文学是社会生活艺术形象的表现.可是有人提出与此相反的错误主张,说创作最高的目的是“自我表现”,“要顽强的表现一个赤条条的我”,表现“个人的感情,个人的悲欢,个人的心灵世界”,除此之外,“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去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从而得出创作“成功的诀窍是忠于自己的感情”的结论,并把它作  相似文献   
9.
写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加个子题:感情是创作的动因,作家一种情感赋予他一系列作品以体系上的统一性。黑格尔在《美学》里讲到情感与艺术关系时这样说:”激情是构成艺术的真正中心和真正世界,”文学写什么和怎么写,是“艺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感受到的。”沈从文对此有许多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一切作品需要个性,都必须渗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沈从文别集·边城集》)如果“过分加重他的道德观念的责任,而忽略产生创造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可少的情感动力”(《抽象的抒情》第9面)是写不出好作品的,文学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见于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