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东报》是晚清东北地区最早的中文报纸,其“文苑”专栏所刊载的大量文学作品,至今尚未引起学界关注。当时主持《远东报》笔政的乃是南社诗人张素,他以“婴”或“婴公”为笔名,在《远东报》上刊发了他的长篇小说《最新之儒林外史》和若干诗词作品。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丰富了我们对这位南社诗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医学院校实验材料费两种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教学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各类医学院校的实验材料费的支出都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如何对实验材料费进行科学的管理,做到既节约开支,又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为培养21世纪合格的医学人才服务,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管理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先秦阶段孔子已经意识到情感为诗歌艺术的审美特征,在此前提下提出"诗可以兴"、"兴于诗",将诗看作是成就理想人格的途径;而后汉代经学家解诗,"兴"被诠释为艺术创作手法,这是艺术沦为教化工具的直接结果;魏晋思想环境的变化促使"兴"得到发展,感兴恢复其情感特征,显现出魏晋人率性而为、任性自然的人生追求。简而言之,"兴"直观地显示艺术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着时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张强  孟丽 《九江学院学报》2014,(1):126-130,121
论文以能源问题为起点,提出了对生物质能定义的理解,梳理了生物质能的优缺点,论证了我国对生物质能的法律政策规范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6.
《马氏文通》中介字“之”的归属历来为人们所不解,从介字“之”与助字、连字,介字“之”与其它介字这两个方面来论述,证明《文通》将“之”字归入介字符合自身语法体系的系统性,也尊重了“之”自身的特点。在论述中,还发现了马氏的一些进步之处,如词类划分问题上的“同一性”意识等。  相似文献   
7.
首先对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模式和发展: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研究、创业生态系统的分类研究、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框架和内部运行机制研究和创业生态系统评价体系研究.最后对创业生态系统的未来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运用构式化理论着重论述了敷衍情态义应答语“那是那是”产生的原因及其作为新构式的具体表现:图式性、凝固性增加,组构性降低。“那是那是”构式在主观化和重叠形式类推机制作用下产生,其语义的减量用法是礼貌原则与虚化机制矛盾作用的结果,也展现出词汇化和语法化在构式化进程中的错综关系。文章认为,“那是那是”构式在Post Cxzn CCs阶段将进一步产生语言形式的凝固,且此重叠式寒暄语具有类型学意义,可以利用此应答语的重叠形式对留学生进行寒暄语教学。  相似文献   
9.
张晶  孟丽 《河北学刊》2015,(2):83-88
清代诗论家叶燮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学代表作《原诗》为学术界所推崇。叶燮的诗学理论博大精深而颇具系统的理论建构,在体系性上远远超越了以往的诗话著作,标志着中国近代诗学的开端。在创作论方面,叶燮以感兴为其核心理念,其《原诗》和其他的诗论著述都贯穿着"有所触而兴起"的创作思想。但叶燮并非一般性地论述诗人与外物的触遇兴感,而是在对主客体双方在要素分析基础上阐发其感兴的创作论的。在主体方面是胸襟与才识、胆力,在客体方面则是理、事、情。从感兴论的传统来看,叶燮对审美主体的分析与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探索了小说《红字》里思想与艺术通过怎样的完美结合而成为一部不朽的力作,从而使读者在欣赏霍桑艺术创造的同时经历了一次灵魂上的洗礼。《红字》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人与人、人与社会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在种种困境中要不断地调节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不断的地走向成熟,达到人格的独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