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民事裁判文书公开制度在审判信息公开、审判信息获取权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需遵循司法公开的本质规律、民事裁判文书公开的多元价值理念,从明确法院主动公开裁判文书的义务、拓展公众对民事审判信息知悉的渠道、扩充可公开的民事裁判文书种类、增设民事裁判文书公开救济机制,以及建立民事裁判文书更新、撤销等保障机制之路径予以优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体系也日趋完善。在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各种类型的旅游纠纷也随之迅速增加。在目前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日趋完善的背景下,旅游投诉解决机制对于确保旅游业和谐稳步推进有着特殊的功能优势。但鉴于旅游投诉解决机制的固有局限性,需要从明确旅游投诉处理结果的效力、增设旅游投诉解决机制为司法救济的前置程序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检务公开制度实行已逾15年,该制度的变革与深化缺乏动力、理论研究较为贫乏、检务透明的量化指标仍略显逊色。检务公开制度的变革与突围,应由司法推进转向立法推进,坚持唯物辩证法,从检务公开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公开生成与成长的哲学溯源、刚性规范之内容预设等层面,勾勒法治中国建设与检察改革背景下检务公开立法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4.
信息革命的辐射力逐步蔓延在我国民事司法领域,也预示着民事司法体系中的一场革命性变化。信息技术对民事司法体系的技术关怀,迎合了司法的效率化、技术化、精细化等倾向,形塑与培植着现代型民事司法制度。我国民事司法的信息化变革,蕴含了司法便民、司法效率、司法协商、司法公正等价值。面对信息化对现行民事司法体系的冲击,应当在坚持改革的合法性、程序适用的自愿性、灵活性与程序性相结合、兼顾公正与效率等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信息化民事司法模式的启动方式、适用案件范围、审前程序规则、特殊审理规则、庭后工作规则等方面逐步实现信息化民事司法模式运作的制度化与法制化。  相似文献   
5.
6.
现代科技的辐射性与渗透性影响着我国从立法、司法到执法的整个法制体系.契合诉讼理念与信息时代民事司法变革之需,民事诉讼法确立了包括电子邮件送达在内的电子送达制度.该制度体现了“权利本位”的民事诉讼理念,折射出送达制度保障诉讼行为有效性的价值功能.但目前该制度的运作并无明晰的刚性规范指引,而且电子邮件的递送率尚不能达到无漏洞送达的程度.需要以法律规范之优化弥补技术规则之不足.电子邮件送达原则上应经受送达人书面同意;由书记员与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文书送达;需引入即时回复即时送达制度、阻碍送达的法律责任制度;法院对是否采取电子邮件送达享有相对决定权、应履行适度审查与风险告知等义务.  相似文献   
7.
有社会则有纠纷。在我国民事纠纷解决体系中,民事诉讼率的逐年递增表征着民众对审判资源的需求与审判环境的自身优化;诉讼外解纷机制对民事纠纷总量的分流作用也昭示着其固有的存在价值。鉴于二者均有解纷的局限性,因而取其各自优势勾勒出民事纠纷合力解决的时代语境。但合力解纷的实证样态中,诉讼外机制并未真正实现法制化运作。基于契合纠纷合力解决语境之需、展示诉讼外机制解纷的独特品格、提升其在解纷法体系中的实质话语权,经由立法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是实现诉讼外机制良性发展的最优路径。于此,需要遵循立法原则,从制度设计与结构布局等层面对纠纷解决法予以构建。  相似文献   
8.
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确立了赔偿请求人与赔偿义务机关各自的举证责任,是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一大进步。但从该法保障赔偿请求人依法取得国家赔偿权利的立法宗旨来看,我国国家赔偿举证责任分配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确立国家赔偿举证责任的风险分配规定、课予赔偿义务机关对违法性要件的举证责任、扩大赔偿义务机关在侵犯人身权情形下的举证范围、减轻赔偿请求人在程序违法情形下的举证责任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南海渔业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海域的主权争夺,以渔业纠纷频发为主要表征。南海渔业纠纷的成因及特点,决定了渔业生产者选择诉讼外方式化解纠纷的偏好。南海渔业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旨在通过调解、仲裁、协商、谈判等非对抗性方式解决纠纷,以弥补司法机制及渔业执法的不足。通过优化南海渔业纠纷调解制度、设置渔业纷争处理机构、健全渔民保险机制、推进南海区域合作机制构建、建立并发挥非政府间组织协调作用等途径完善南海渔业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保障我国渔民合法权益及宣示我国南海海域主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本土语境中的民事非讼程序仅系学理概念。民事非讼程序之理念应随时代要求而与时俱新;民事非讼程序之制度应随社会变迁而与时俱进;民事非讼程序之内容应随民主发展而与时俱增。民事非讼程序话语权提升之关键在于立法规范形式的科学性、非讼程序的独立性以及功能的多元性。民事非讼程序立法体例的二元对立论应当转而采取“阶段论”逐步推进的立法进路。本文本着科学、合理、符合逻辑的原则对民事非讼程序法之内容与架构予以设计,这将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实质升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