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被迫把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让于北洋军阀头子、辛亥革命的凶恶敌人袁世凯,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之一。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孙中山这一不可挽回的历史悲剧呢?孙中山本人在他以后的革命历程中经常回顾、总结,并对自己应负的责任恳切检讨。然因历史的局限,孙中山对民元让位的总结,经过了一个由错误到简单再到科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缘战略之两难选择首先导致郑和远航的悲壮结局,继而影响和制约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方向。中国要最大限度地缓解陆海兼备国家带来的地缘政治压力,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尊重地缘政治规律,制定正确的地缘战略。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毛泽东认为:“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说:“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那么,辛亥革命为什么在“赶跑皇帝”以后,又遭到失败呢?这是史学界尚未准确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辛亥革命不幸的结局是由辛亥革命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反满联盟”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进入学术视野,始于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此前它曾是奏折中的"海防议";之后近30年,它一直被"性质之争"所困扰:历经淮系与湘系利益之争、爱国与卖国之争和两种策略之争三个阶段.至20世纪末,在近代化视角下,关于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研究,摆脱了"性质之争"的局限,研究空间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5.
6.
中原学,自2016年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李庚香主席首度提出,业经学界同人共同努力,今已大见成效;作为参与其中之一员,不仅乐见其成,更感欢欣鼓舞.然学术发展大抵"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后续建设有赖吾辈永续努力,日有精进,发扬光大.鉴于一学科之成立,当有明确的学科性质与问题意识,独特而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与之对应的研究方法等学科基本理论.借参加"现代化视域下中原学的研究趋向与未来发展理论研讨会"之机,从中原学的性质、问题意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大家关心的话题,谈谈中原学的研究旨趣.  相似文献   
7.
析孙中山“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把武昌起义之成功 ,解释为“意外” ,有两方面原因 :“南方首义”观为其主观原因 ;流亡生涯是其客观原因。本文据此说明 ,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前对中国革命形势缺少全面性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列强的“中立”、孙中山民国元年让位和袁世凯窃国三方面,论述了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以事实证明,列强是绞杀辛亥革命的元凶。  相似文献   
9.
列强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代中国革命的几次高潮,都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列强在镇压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赤裸裸的侵略本质。辛亥革命期间,列强诸国不仅没有直接干涉,而且相继宣布“严守中立”,但无数事实证明,他们仍然是绞杀辛亥革命的元凶。一、列强为何宣布“中立”列强的侵略本性决定其不会放过干涉中国革命的一切机会。然而,当机会不成熟时,又往往打出“中立”的旗帜。辛亥革命期间列强所谓的“中立”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 (一)革命党人反满不排外,列强无干涉借口。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党人怕得罪外国  相似文献   
10.
具茨山文化包含有大量的黄帝及其"臣属"的史证,物证与民间文化传承,尤其是新近发现的具茨山"岩画",均可证明具茨山文化圈的主要内涵为黄帝文化.具茨山新近发现的"岩画",准确定名应为"具茨山岩图",其发现对中原上古文化的研究,无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