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作家文化形象不是真实作者展示出来的个人形象,也不是存在于作品之中的隐含作者的形象,它是由作家、读者、批评家共同建构的作家的公众形象.本文从批评的角度,论述了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及其机制.毫无疑问,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是以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为基础的,但批评家自我的融入和批评家所属文化的"社会集体想象",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作家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他者形象.要使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具有公正性,批评应走向开放的多元主体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摩罗诗力说》在鲁迅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以文学评论的形式,表达了青年鲁迅“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思想启蒙目的。从鲁迅所求“摩罗”诗派之“新声”、“新声”之“诗力”,以及鲁迅对“精神界之战士”的期待等方面,论述了《摩罗诗力说》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形象能否独立思维的问题,现代脑科学研究已经作出了回答。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斯佩里教授对动物和人所做的“隔裂脑”实验表明,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全部神经纤维切断之后,在没有左半球语言中枢配合的情况下,主管形象的右半球也可以进行相当独立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这是形象思维独立存在的最强有力的证据。但是,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迷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的理解不断窄化,加之反现代性作风盛行,造成文学观念的现代性迷误。其根源在于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性本身的逻辑在历史情境中的展开,即在文学与社会的双重现代化之内在困境中的展开,最终使文学观念走向现代性的反面  相似文献   
5.
论作家形象     
本文提出了“作家形象学”的学科分支概念,从内涵、系统构成、特点、理论意义等方面,对作家形象这一文化符号现象作了初步论述,认为:作家形象就是社会公众以作家某些个性特征为核心,通过对其思想方面的某些要素加以概括,而在公共话语空间建构起来的,具有独特精神面貌的定型化形象;作家形象由理性评判系统和感性印象系统有机构成;它的特征是客观性与主观性、动态性与稳定性、集体性与寓言性等;作家形象在文学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形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作家形象学的角度看,鲁迅形象是社会公众以鲁迅某些个性特征为核心,通过对其思想方面的某些要素加以概括,在公共话语空间建构起来的具有独特精神面貌的定型化形象;它由理性评判系统和感性印象系统有机构成;它的特征是客观性与主观性、动态性与稳定性、集体性与寓言性等。鲁迅形象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形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