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斯文·赫定是瑞典籍的世界探险家,先后多次前往中国进行科学考察,并自诩其已与中国结婚.1927-1936年,他率领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进入中国的内蒙古、新疆等内陆地区进行了为期八年的考察,在日记中记述了大量有关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社会生活见闻.本文结合其日记记述,辅之相关史料,论述民国初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生产活动、民众信仰、社会生活等.  相似文献   
2.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逐渐形成的,战国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开始走出农耕区的自然界限,与周边民族的疆土逐渐相接且互有伸缩,形成了各民族因疆土之争产生的碰撞与交融历史。北部边疆作为历史上中国疆域波动最为频繁、战略位置又极其重要的区域,自古及今都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战国秦汉以来各中原王朝与生活在北部边疆各民族之间势力的强弱变化,导致双方实际控制疆域范围发生波动,这一过程也促进各民族之间逐渐形成了相互依赖且不可分离的民族关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历史作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以往有关历史时期农牧交错带及相关问题研究中,气候与人口因素是两条基本线索,但是通过对时空维度下农牧交错带变迁考察可以发现,气候与人口因素的影响各有偏重,且在不同时期影响程度也有差别。因而本文在考察气候与人口因素对历史时期农牧交错带变迁影响的基础上,认为有三个关键点应加以关注:(1)要区别对待气候与人口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程度;(2)注重农牧交错带变动的核心区域"边界地带";(3)农牧业选择对农牧交错带环境景观变化与生态系统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类发现并饮用酒的历史远早于人类文明史.大航海后,随着殖民地的开拓及跨地区跨洲际贸易的开展,酒作为一种成瘾性消费品开始在全球传播.学术界此前多关注茶叶、烟草、咖啡、鸦片、糖、可可等成瘾性消费品对近代世界形成的影响,而对酒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重视不够.酒是一种中等成瘾性消费品,既有一定保健作用,也易饮用成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各种品牌的酒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酒的广泛消费对近代生活方式影响很大,也是近代经济全球化重要的推动因素.尽管有些国家意识到酒有一定危害,曾经颁布禁酒令,但因为饮酒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且能给国家财政带来巨额利润,因此没有一个国家禁酒成功.  相似文献   
6.
崔思朋  陶继波 《理论界》2013,(12):83-86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其承栽能力。进入新世纪,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日益凸显,影响到我们的生存。不可否认,这与我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生态文明理念以“直接解决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生态问题”为己任。通过解读生态文明的理念,去践行生态文明中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帮助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共同缔造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辽阔疆域的过程中,中国疆域内各民族形成了紧密相联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对这种民族关系的精炼概括。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开始走出农耕区的自然界限,其疆域与周边民族地区逐渐相接且互有伸缩,促进了各民族因疆土之争产生的碰撞与交融的历史发展进程。在北部边疆,伴随着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民族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边疆范围也出现反复波动,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各民族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北部边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辽阔疆域的形成与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绥远省是民国时塞北四省之一,1914年袁世凯当政时将其从山西分出,并与兴和道组建为绥远特别区,1928年建立绥远省,至1954年并入今日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自治区)。近代绥远地区,尤其日本侵略后,处境危机四伏,加之当时本地封建势力和统治阶层的疯狂掠夺,使当地社会民众生存举步维艰,这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教育事业凋零破碎,基础教育举步艰难、教育工作者受到迫害。千里草原上的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高达90%以上,高于全国80%的平均线。近代绥远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艰难及对文盲的出现的影响极为深切。新中国成立后,自治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人民的参与,扫盲运动的开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清朝统一中国后,出现了和平稳定的局面及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人口数量得以迅速恢复并出现了快速增长,康熙时期中国人口突破1亿大关,至清中后期,人口增长峰值超过4亿人,因而清朝成为古代中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历史时期。人口大幅度增长导致粮食供应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节约粮食以供给新增人口维持生计的需求,清前期(以康雍乾三朝为主)提出过严厉的禁酒政策并颁布了相关法令。加之清代是中国灾害的多发期,由此导致清前期出现了以“因灾禁酒”为标志的禁酒法令。但禁酒法令的提出也引起了清朝官方内部的极大反响,形成了旗帜鲜明的禁酒政令的支持派与反对派,围绕着是否推行禁酒政策展开激烈争论。虽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多是支持并推行了禁酒政策,但这些禁酒法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被各级官吏大打折扣,基本无法落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全国范围内普遍饮酒习俗已基本形成的影响,尤其是酒已成为日常社会生活的必需消耗品且消费量巨大;另一方面则是因酒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的现实影响,因为酒的生产能够提高粮食作物的市场经济价值,同时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维持生计与增加收入的机会。因此,不少地方官员从实际出发,指出酒的生...  相似文献   
10.
以环境退化与土地荒漠化(全文均表述为环境问题)为主要表征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最为显著。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及自我修复能力均比较差,且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一旦破坏后也很难恢复。鄂尔多斯地区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区中的典型代表,环境问题尤为突出,中国面积排名第五的毛乌素沙漠(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与排名第七的库布齐沙漠都位于此地。目前,环境保护与环境问题治理已成为当地的一项重要工作,受到国家及相关各级部门的高度关注。鄂尔多斯地区环境问题的出现多是受到历史时期人类社会非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所致,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以后对自然环境的急速开发是导致出现今日严峻环境问题的关键阶段。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区,鄂尔多斯地区自然环境极易遭到人为非合理开发利用的破坏,环境恶化后也很难恢复,甚至会持续恶化下去。但回顾鄂尔多斯地区环境变迁历史可以发现,当采用游牧经济时,当地自然环境多较良好,那些因非合理人为开发利用导致破坏了的自然环境也因之有所恢复。当下鄂尔多斯地区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与环境问题治理工作的开展,可以参照历史时期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借鉴当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经验,以更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