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南子》一书认为,司法的正当性在于司法活动必须遵守公正的原则,公正的司法不仅有利于树立司法的权威,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另外,该书还将司法者的道德素质当成了树立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条件之一,甚至将“贤人”(道德高尚的人)司法提到了关乎国家兴亡的高度来加以论述,并将司法的正当性与司法者的道德素质结合起来,其中揭示了一个道理——司法的正当性取决于行使司法权者的道德素质.《淮南子》还认为,司法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促进政权的稳定;国家司法权的地位在于辅助道德教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教化权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而司法权则具有辅助性和补充性,后者不能取代前者居于主导地位.《汉书·刑法志》既宣扬了一种“仁道”司法观,也宣扬了一种“中道”司法观.“仁道”司法观要求司法官员以仁爱宽和的态度从事司法活动,并将“仁道成”即仁道价值的实现作为司法进步的方向,体现了一种鲜明的人道精神.“中道”司法观要求司法官员努力追求司法公正,因为司法公正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政权的稳定.班固还提出了“合刑罚之中,殷天人之和”的主张,反映了一种崇尚“中道”的司法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中国知识分子以其鲜明的入世性格而著称于世。这种性格积淀和形成的过程可谓源远而流长。孔子思想的入世因素,对这种性格的培育起了关键性作用。孔子是一位积极入世的思想家,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一生予以热切关注的,不是虚无飘渺的来生和神秘莫测的天国,也不是在冥冥之中主宰人间的鬼神和上帝,而是民生的疾苦、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谓。“未知生,焉知死”,所谓“敬鬼神而远之”等等,都反映了这位哲人理性的睿智。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孔子在鬼神问题  相似文献   
3.
试析墨子的理想人格设计崔永东中国传统哲学的重心是在人生哲学这方面,而人生哲学的重心则是理想人格论。什么样的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怎样成就理想的人格?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了历代哲学家热心关注的焦点所在。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也提出了他的理想人格设计,...  相似文献   
4.
<正> 谈到唐朝的中日文化交流,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日本只是中国文化的模仿者,大化革新后的日本文化,是盛唐文化的全部移植。而不注意或很少注意到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时曾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一个选择、取舍、改铸和创新的过程,更少注意到日本文化曾对盛唐文化有过“逆输出”,唐人也曾以开放的心态吸收过日本文化中的某些有益的成分。这样一种习惯认识,显然有碍于我们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和评价当时的中日文化交  相似文献   
5.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四篇书之于良的古佚书,即《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据学者考证,这四篇古佚书即《汉书·艺文志》所载的《黄帝四经》。关于其成书年代,现在学界尚有不同说法。一些学者认为它是战国中期的作品,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它是战国末年的作品。笔者同意前一种说法。 帛书《黄帝四经》是久已失传的“黄帝之学”的代表作,通过这部书可以把握战国时期“黄学”流派的思想概貌。近来,笔者对其进行了研读,发觉其对犯罪的原因和预防问题曾进行过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颇有启发价值的真知灼见。鉴于学界至今尚无人从这一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而这一问题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又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故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其加以考察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国司法传统中蕴含着平衡、和谐的智慧,它以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作为理想的价值目标.而目前在西方兴起的"恢复性司法"运动,在价值理念上与儒家的平衡和谐思想与调解制度有诸多近似之处,而这也正是中西法律文化可以汇通的地方.它们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治、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差异取决于是否以宪政为基础;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难处境,德治以善良人性论为基础,法治以邪恶人性论为基础,而两者都体现了一定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8.
殷周时期的法律观念与制度乃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源头 ,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殷代非道德主义的神权法思想被转化为重刑主义的司法实践 ,是导致殷帝国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周初统治者接受了殷亡的教训 ,提倡“明德慎罚” ,使中国早期的法律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周代的一些法律观念和制度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来研究(?)金銘文者,攷證實詞之功多,詮釋虚词之力少;是以實義所在,多已昭然若揭矣,而虚詞之例,则(?)而不究,或究而不(?)  相似文献   
10.
误区之—:以“(?)”统摄“真”与“美”。 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这种人格代表了一种“至善”的价值取向。在真、善、美人格三要素中,儒家过于强调了“善”这一要素,把它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上。而“真”(原始儒家没有提出“真”这个概念,他们所讲的“信”和“诚”可以说是与“真”相近的概念,信、诚是指道德上的真诚,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和“美”则被“善”所涵盖和统摄,从而丧失了独立的价值和地位。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样一种人格设计显然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它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