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句群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单句或复句)构成的,表达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的较大的语言运用单位。例如: 我们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过杰出的贡献。现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民族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复兴。(郭沫若《科学的春天》)不难看出,这两句话表达的是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伟大的贡献。第一句说中华民族过去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贡献,第二句说中华民族现在正在为人类文明史书写着新的篇章,两句话是有联系的。又如: 那时候,抗日根据地初创,人民的生活还相当艰苦。但是,为了抗日保家乡,为了让子弟兵吃饱肚子打胜仗,黄  相似文献   
2.
趋向动词是语法学习和语法教学中常常遇到的一个词类,一般语法书都要谈到它。趋向动词在句中充当不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什么成分,这是语法研究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就趋向动词的句法功能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并就正于张志公先生。  相似文献   
3.
当前,广播电视中的任意读(误读)倾向十分严重.如果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细心的人就会听到有人在说什么“我是用船(拳quán)头来打天下”、“杀一敬( 儆jǐng)百”,什么“无佛(氟fú)冰箱”、“西狱(嶽即岳yuè)华山”,什么“垂(唾tuò)手可得”、“完善钟磐(磐qìng)”,什么“全天猴(候hòu)马戏团”等等.每次听到这些任意读(误读)的时候,都会使你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好像有人在说:改革开放了,话怎么说都可以,字怎么读都可以,别人能否听得懂无关紧要.又好像有人在说:改革开放了,不必推广普通话了,谁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别人无权过问.如果长此下去,那真的该让人忧虑了.我们这里列举的任意读(误读)实例,不是出自一般群众口中,而是出自训练有素的演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幕后解说员口中,也有的出自经过挑选的嘉宾、经过排练的群众口中.据初步调查,任意读(误读)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方音问题,多音多义词的误读,已经废弃了的异读以及其他原因的误读,等等.  相似文献   
4.
一、“前置宾语”问题的提出 “前置宾语”最早是黎锦熙先生提出来的。早在1924年2月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中黎锦熙先生就说:“名词在宾位的,就是这句中述说词所带的宾语”(33页),“但是在习惯上,常用一个介词‘把’将双宾的正宾位提前;例如: 我把一本书送张先生。(35页)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在现代汉语运用上,常常出现语序安排不当的毛病。消除了“宾、补争动”的矛盾,实质上是化解了汉语结构上线性排列同语义上立体关系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动词与宾语”、“动词与补语”、“动词与状语”的贴近原则。通过宾、补调换位置、重复使用动词、受事宾语话题化等方法就可以消除“宾、补争动”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一、双补语的界限 在现代汉语中,一个述语一般只带一个补语。有时候,一个述语带上一个补语后,还要带上一个补语,构成双补语格式。例如: ①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鲁迅《人生识字糊涂始》) ③我(把蚕)扔到溪里去了。(茅盾《春蚕》)例①中的“到纸上”是个介宾词组,和后边的趋向动词“来”分别作补语,补充说明述语“搬”的。例②中的“到溪里”和“去”也是分别作补语,补充说明述语“扔”的。  相似文献   
7.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曾经说过:“象汉语这种不爱搞形式主义的语言,要严格区分单句和复句,确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早在1957年,《中国语文》杂志曾经发起过一次单句、复句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虽然也明确了一些问题,如“兼语式”、“包孕句”的归属问题,但  相似文献   
8.
“把”字有表示前置宾语的作用,“把”字句是“倒装句”、“变式句”。——初中《汉语》这样讲,一些语法论著也这样说,似乎已成定论。其实,这个提法有问题,值得商榷。 (一) 一个民族语言的语法体系只能有一种,但是,语法教学体系可以有几种。无论哪种语法教学体系,都必须反映这种语言的现实,符合这种语言的内部规律,必须便于人们学习和应  相似文献   
9.
10.
1 引言 1·1 “兼语”(递系)结构和“双宾”结构早在解放前就已经被语法学家们认可,并且纳入汉语语法教学之中,成为教学语法的重要内容。那么,“兼语”结构、“双宾”结构是用什么析句方法、依据什么原则分析出来的呢?这种分析和命名是否合理?对此,人们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