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5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天妃灵应之记》碑(以下简称《天妃碑》),1930年发现于福建长乐县城之南山,现存于长乐师范附属小学内原孔庙泮池旁之碑亭。这方明宣德六年(1431年)刊立的石碑,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碑文字迹清晰可读。石碑高162、宽78、厚16厘米。全碑阴刻,额篆“天妃灵应之记”六字,字框上端及两侧有明月祥云纹样。正文楷书31行,共1177字,四周框以缠枝番莲纹。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和赖天妃护祐于长乐南山修建宫殿,以及七次往使西洋各国的时间、经过等情况,是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最珍贵的实物史料。《天妃碑》自出土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不少学者、专家对此作了评介和展开研究。然而,这些评介和研究,虽多有确切之言和精辟之见,却不乏舛讹失实之处和值得商榷之点,而且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探讨。这里,笔者仅就石碑之庋藏地点和刊立缘由略加考析。  相似文献   
2.
木牌木签是泉州古船重要的出土文物之一,它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宋元时代海上贸易的情况,提供了实物依据。但是,这些木牌本签墨书文字寥寥无几,记录内容极其简略。又由于历史文献资料所限,对木牌木签的考释有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就木牌木签的作用及其所反映的海外贸易的有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造船业和航海术,与我国其他杰出的科学成就一样,充分反映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远在三四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步掌握了造船和航海技术,开辟了海上交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促进了造船工业的日益发展,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劳动人民对中国以至世界造船、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元明时代的更替,使丁氏回族面临着严峻的生存之道的选择。因应这一时局的变动,丁氏举家迁往陈埭,弃商从农,隐匿自己的真实身分和来历,积极采取对策,尽可能与汉族传统观念和习俗相调适,追求"土著化",从而加速了自我汉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陈埭丁氏回族扳丁度为祖的由来及其影响庄景辉陈埭丁氏回族系“聚书传芳”,可谓其族源之一说,然而事实却非如此,那么,丁氏回族为什么“援丁度而祖之”,以“济阳”为郡望,以“聚书”为堂号,并且世代传称,影响深远?这是我们在研究丁氏回族源流中,很值得探讨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在元代,泉州曾以“东方第一大港”而著称于世。那么,元时泉州的繁盛状况究竟怎样?产生这种繁盛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这里,笔者拟通过对当时海外贸易的兴盛、港市的繁荣,以及泉州在元初的特殊地位等方面的考察与分析,来揭示和认识泉州发展史上这一黄金时期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7.
陈埭丁氏回族汉化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居于闽南泉州晋东平原上的陈埭丁氏回族,自南宋末年“肇基始祖节斋公由苏入泉,居于桐城之文山里,递传三世顾德公徙居陈江”的7个多世纪以来,“业日以拓.族日以大”,发展成了今被誉为“陈埭万人丁”的大姓巨族,有回民2万人.据《丁氏族谱》记载,丁氏“教宗回回”,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民族.1979年政府重申了陈埭丁氏回族的民族成份.然而.从丁氏回族社区的田野调查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风俗习惯.丁氏回族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汉化.在700多年与汉族共同生息和交往的历史发展中,陈埭丁氏回族经历了一个其文化内涵逐渐失去伊斯兰文化因素而不断趋同于汉文化的过程.那么,影响这一汉化过程的原因是什么?这里,笔者拟对此略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