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梁堆”,又名“粮堆”或“梁王堆”。一般三、五成群,高出地面数米或十余米。因人们不知道是古墓,故对此有不少神奇的传说。如《昭通县志稿》说:“梁王堆,昭城四乡皆有,似冢而大。传说古时有夷名马湖子据此,择高阜处凿穸以掩死者。每至清明日,其婿轮流垒土以为尽礼,接年如是,遂积成堆。”雍正《云南通志》也说:“粮堆在城东(宣威州)二里,世传武侯南征,至此乏粮,堆土覆于米上,以示有余。今遗址尚存。”  相似文献   
2.
云南是我国著名的金属产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早在三千多年前,云南少数民族就已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剑川县海门口遗址出土的商代青铜斧,是目前云南发现最早的青铜器,与此铜斧共存的还有石制的铸范,说明这些青铜斧是当地铸造的。战国至西汉中期,云南各种金...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形起伏,道路崎岖,使用马车的时代比内地晚(直至近代,除少数坝区居民使用小型马车外,山区或半山区仍以“马帮”和“牛帮”为主)。但云南许多民族都有悠久的骑马史,他们的骑术极精,马具及马饰也较完备,不仅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甚至可以和北方游牧民族媲美。如能对云南古代骑马民族及其相关问题作全面探讨,对云南民族史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马镫是中国最早发明的这已被世界所公认;而在中国,最早发明马镫则又是云南的少数民族,这可以通过大量的考古材料得到证实。至少在西汉时期,云南的古代民族已使用绳圈式和踏板式等马镫。这是由其生存环境决定的,比如山地行走;也连系着云南少数民族驯养和役使马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哀牢”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滇西地区保山至大理一带。据《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古哀牢国。……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有穿胸儋耳种。闽越濮、鸠僚,其渠帅皆曰王。”《后汉书·西南夷传》也说:“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据文献记载,“哀牢”大致形成于西汉末或东汉初,其分布范围较广,生产水平也高,在当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属于较先进的民族。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为中印半岛的基部。纵贯中印半岛的大川巨流多由云贵高原南下,滇西横断山脉的河谷地带自古以来就成为亚洲南北文化交流的通道。考古材料证明,云南古代文化和东南亚有较多联系,其中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和越南东山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僰说     
僰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关于僰人的族属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僰为濮说,僰为僚说、僰为羌说提出质疑,认为僰人最早是属于氐人中南迁的一支,是以氐人为主的氐、汉融合体,亦即汉、晋以来分布在曲靖至滇池区域的“西爨白蛮”。作者还进一步论证了“西爨白蛮”就是云南白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8.
一、洱海区域:多民族的历史舞台 我这里所说的洱海区域,是以洱海沿岸为中心,包括澜沧江以东,金沙江以南,楚雄以西及元江上游地区。这个区域先后出现过多种民族和不同类型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曾在这广阔的历史舞台上显露过自己的风采,留下他们不朽的文化遗迹。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洱海区域就有以农业为主的土著民族“斯榆蛮”(关于古代文化与民族的关系,在下文中还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近年未云南各地出土的铁器,对云南开始使用铁器的时代及其来源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认为,应将云南最早使用铁器的时代由西汉中期提前到春秋末或战国初;云南铁器无论是春秋末期的还是西汉中晚期的,主要是本地产品。  相似文献   
10.
云南古代的“百越”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越人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因其种类繁多,互不统属,所以称“百越”或“百粤”。由于越人比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落后,被视为“不受正朔”的蛮夷。 关于古越人的族源问题,《史记》、《汉书》诸文献皆云:“少康之后”,即越人最早渊源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这大概是越人的附托之词,或者是一些汉族文人的猜测,我国近代少数民族中亦不乏见此类传说。颜师古在《汉书注》中已纠正了上述错误,他明确指出:“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