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载有郭冲所述诸葛亮隐没不闻于世的五事,裴松之认为五事皆为妄说,逐一驳斥。就刑法峻急一事而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刘备初入蜀地,诸葛亮使用严刑峻法治蜀,加之连年征战,蜀地人民的确苦不堪言。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政权的统治政策已有所调整,蜀人对诸葛亮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不宜用后来善政的评价否认之前的严苛。蜀人相贺一事也反映出蜀人对蜀汉集团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而非一成不变,同样不宜用后来者的眼光看待。随着蜀汉统治政策的调整,蜀人对蜀汉集团及代表者诸葛亮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郭冲所述五事之一、四、五恰恰反映了这种变化,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不宜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2.
作为《三国志》研究的集大成者,卢弼的《三国志集解》(下称"集解")对于《三国志》以及三国史的研究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亦存在着一些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标点整理本在卢弼注解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将学界对于《集解》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百密一疏,整理本《集解》在句读以及匡正原书错误方面仍有某些未尽之处,现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整理本《集解》为底本,将其中一些失误之处胪列于此,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先秦文献中常见"耆老"、"国老"二词,"耆老"出现较早,大约起源于商代,意为"城邦长老"。随着西周建国,"国老"一词产生并逐渐取代"耆老",代指"国中德高年耆的卿大夫致仕者",而"耆老"却转化为"普遍意义上的老者"之意。此外,"耆老"在周代又可特指"死政者之老",即"为国事而死之人的孤老"。  相似文献   
4.
作为《三国志》注解的集大成者,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对于《三国志》以及三国史的研究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亦存在着一些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整理本在卢弼注解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将学界对于《集解》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百密一疏,整理本《集解》在句读、专名号标注以及匡正原书错误方面仍有某些未尽之处,现以标点整理本《集解》为底本,将卷31《蜀书·刘二牧传》与卷32《蜀书·先主传》中的一些失误之处胪列于此,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5.
6.
蜀汉建兴九年,与诸葛亮并受托孤的中都护李严因督办军粮不力而被废为平民。李严被废实乃多种因素构成。从李严自身来讲,其政治斗争经验方面的不足使得自己在与诸葛亮权力斗争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劣势;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其凭借丰富的政治权谋联合同僚打击、排挤李严也是李严被废的重要原因;此外,作为君主的刘禅不能很好地给予李严应有的支持,也使李严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李严被废事件给今天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以启示:要懂得放权,敢于放权,同时,还要时刻注意组织内部的矛盾纠葛,早发现,早处理,不留隐患;副职或者下属在领导犯错的时候要及时提醒,纠正过失,真正做到"不唯上,只唯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