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对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及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又是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递交“国家名片”的重要环节。从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心理依据四个方面对文化自信的依据来源进行系统的整理,理清文化自信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辩证关系,以此为基础,坚持“本土化”原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扩大民间文化交流,从而实现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3.
城市作为历史时期各级行政治所、地域经济中心所在,是地方志记述的重要对象,其中不乏"城市灾害"史料。具体到太原市,方志所记城市灾害主要特征如下:一是公元前以"人为灾害"为主,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8世纪开始出现"自然—人为复合灾害",并在16世纪进入多发期;三是17—19世纪,具有近代色彩的人口灾害开始出现。上述灾害的发生与太原城市的发展、生态变迁等具有因果关联性,探究历史时期太原城市灾害的特征,对今天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慧芝  刘月 《民族学刊》2018,9(6):11-17, 98-100
滦河流域地处农牧交错地带,其中的七个国家级贫困县既是满、蒙传统游牧民族聚居区,又属典型的生态贫困区。滦河流域是以山地为主的河源区,为京津唐等城市的水源区,其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较大比例,生产方式依然较为粗放。而历史上由于清代陪都建设、近代人口迁徙、殖民化经济、水环境问题与流域牧业退化,加上“PPE怪圈”与复合型贫困的加剧,对该地区生态造成较大破坏。对此,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并结合学理分析结果,建议适度恢复河运可以使河运与优秀传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塑、“自下而上”的反贫困内力的培育、京津绿色生态腹地构建结合起来,从而从根源上实现绿色治贫。  相似文献   
5.
口北三厅的主体是张家口坝上地区.清代前中期,本区经济结构由单一的游牧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化,随之村落、城镇开始形成.18世纪,在本区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了9个城镇,其中县级城市3个、镇6个.与民族经济发展特征相适应,这一时期本区城镇布局具有明显的初发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7.
以汾河流域为例,通过对晚更新世早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人类活动以适应环境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物质基础,它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技术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早期人类应对自然界的能动手段。期间,流域作为一种自然区域,一方面具有适宜早期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另一方面又孕育出了富有创造性的人类群体,推进着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流域文明。  相似文献   
8.
张慧芝  冯石岗 《河北学刊》2013,33(1):186-191
京津冀一体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后;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开埠,京津冀三地"京师.口岸.腹地"的功能分区开始确立。在三地近代化过程中,"京师"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消费中心,对畿辅地区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推动作用;"口岸"天津作为区域经贸中心,对京师及腹地区域具有巨大的门户、引领意义;"腹地"河北的资源供给力、生态承载力则是京、津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目前游人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不仅位于四大佛教圣地之末 ,而且在本省也落到绵山之后 ,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区旅游形象笼统模糊、并缺乏相应的宣传口号。文章分别从自然环境、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古代建筑四个方面对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做了基本形象设计 ,并提出了“清凉佛国五台山”的宣传口号  相似文献   
10.
清代前中期,和睦井镇和辛集镇是直隶省束鹿邑内两大商业"巨镇";迄清晚期,辛集成为"直隶第一集",和睦井回归到以农为主。排除交通路线变迁等因素后,可以发现在封建集镇向近代城镇转型过程中,其传统优势产业与近代市场需求之关系,亦是决定其分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