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国并购是强势国家通过其跨国公司打造全球生产体系的重要手段,在跨国公司的"中国攻略"逼迫下,我国民族企业普遍处于不利局面.跨国并购通常具有显著的周期性,通常与全球经济的活跃度保持同步.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公司并购行为急剧减少情况下,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步伐明显加快.反周期的海外跨国并购,符合中国推行"走出去"战略,是培育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跨国公司,维护产业安全的重要尝试.金融危机为民族企业低成本跨国并购海外战略性资产和资源类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容量和消费需求足以支撑再生产运行的条件下,技术进步效用的发挥受制于一定的生产组织方式,更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就较长的周期而言,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较好地适应了每一次技术革命所诞生的核心技术(群)的需要。在探寻与解释美国制造业领先全球的深层次因素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或产业组织制度变革是一个重要的变量。  相似文献   
3.
人证是诉讼证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证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诉讼证据。早在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王法典》中就有关于人证的规定。如该法典第九条规定:“自由民遗失某物而发现其失物在另一自由民之手,倘占有此失物者云:‘此物由一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实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的实际需要,本文论述了法庭调查的概念和特征,比较了古今中外法庭调查的具体方式,阐明了法庭调查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法庭调查的步骤和次序,并强调了正确进行法庭调查的必要条件。这对于开展刑事诉讼中的法庭调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已有的诉讼证据定义的评析 ,对诉讼证据本质属性的揭示 ,以及对诉讼证据分类的探讨 ,为诉讼证据下了一个简短明确的定义 :诉讼证据 ,是指含有证明案件事实或证明与处理案件有关的事实的重要的客观事实。可供法学工作者、司法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就如何有效地约束和制裁不当的诉讼行为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述了诉讼损害赔偿和补偿制度的概念、种类和内容以及追究诉讼损害赔偿和补偿责任的条件、原则和程序。指出我国确立诉讼损害赔偿制度,是解决不当诉讼损害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ICT产业标准竞争与国家利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全球一体化的网络结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中标准的巨大利益和作用凸现出来,成为众多企业乃至各个国家瞩目的焦点。在信息技术产业中,取得标准制订权至关重要,标准背后的争斗隐含着对经济霸权的争夺和国家利益的维护。本文的目的在于说明这种技术标准的竞争升级、复杂化的原因和我们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被害人,无论是公民被害人,还是法人被害人,都是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与其它刑事诉讼参与人相比较,被害人身份更为复杂,在刑事诉讼中占有多重诉讼地位:他既是控告犯罪的主体之一,又是证明犯罪的主体之一,同时也是司法监督的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里面将生产的消费分为主体的和客体的双重消费,主体的消费包括两个方面,即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与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这里的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而是作为社会生产关系之下的个人,具有认识论和存在论意义上的两个维度。在存在论意义上,它将生产实践与人的发展互相统一起来。所以,在生产视域下来看待人的发展以及在人的发展视域下来研究主体的消费问题,对于发展消费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启发,从而具有了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惯窃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中已明确规定,对惯窃要“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对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补充修改为;“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当前我国正在重点打击盗窃犯罪活动。正确认定和严惩惯窃,是摆在我们司法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我国刑法理论对惯窃从未加以系统地论述,立法机关对惯窃尚未作出法律解释,司法机关对惯窃作出的解释比较概括,以往中、外各种刑法和刑法理论对惯窃也没有作专门规定和研究,人们对惯窃还没有统一认识。在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