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创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已届五十个春秋.经过五十年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终于达到了“知天命”的境界即找到了在中国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奋斗目标.找到这样的必由之路,来之不易.认真回顾反思建国五十年的历程,可以使我们从历史的训示中,更加坚定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2.
着力从科学形态上弄清“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联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之一,也是世纪之交中国面临的往重要的任务。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 的总设计师,把握时代的脉搏,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同我国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且富 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发展观。这一理论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而且把马 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东北抗联1940年同苏联远东军建立国际间相互支援与合作关系,1941年始主力部队移到中苏边境地区,在苏联境内建野战营和教导旅进行政治、军事训练和整风学习,1945年随苏军解放东北。这段特别时期国外国际关系和历史学者特别是抗战后期东北国民党“接收”大员们声称:真正东北抗联早垮了,跑到苏联去的人是因为在东北吃不了苦,吃面包、喝牛奶享清福去了;提出东北抗联被苏联人收编、穿苏联军装、出入苏联边境当间谍,连国籍都值得审查等论点。这是对与东北抗联血肉相连的中国东北父老兄弟的亵渎和对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曲解。1941-1945年东北抗联究竟为什么到苏联去?他们在苏联做些什么?这段历史似乎迷雾重重。“文革”中不少东北抗联老战士被打成“苏修特务”,蒙受不白之冤。鉴于此,作为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学者有责任尝试解析清楚。  相似文献   
5.
张瑞生 《经营管理者》2013,(21):253-253
随着劳动法制的健全和员工法律素质的提高,劳动纠纷日渐增多。本文剖析了劳动纠纷案件的特点及处理原则,提出处理该类案件要进行诉讼时效、法律依据、事实根据等几方面的审查,依法处理劳动纠纷案件。只有企业依法经营,劳动者依法维权,才能减少劳动纠纷。  相似文献   
6.
近一、二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一批各种类型的专业户.对于实践提出的这个问题,必须作出理论上的正确回答,它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新生事物,作事业发展的促进派.本文拟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来分析专业户的产生、现状和发展,试说明专业户是历史的必然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村经济振兴的前兆,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可喜起步.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时间以来,特别是斯大林所写的《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第四章二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发表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解,可以说是一种“单线论”。这种“单线论”把人类社会复杂的历史过程看作是: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真谛就是揭示和实现人类最高形态的真、善、美;熊宁的博大爱心展现了当代青年在实践着真、善、美;让熊宁精神永生,就要向熊宁那样,从我做起,自觉践行宾、善、美。  相似文献   
9.
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在取代资本主义之后,它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水平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规模、程度、形式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种社会基本矛盾是在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解决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之后,必然产生、存在的新的矛盾,不过这种矛盾不再具有对抗性罢了。这种矛盾表现在社会生产上主要是整个社会生产的统一计划管理与社会主义企业、生产单位、劳动者个体的相对独立性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要是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以及集体(企业)与集体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在经济关系、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又往往集中表现为上级与下级、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上述两方面表现出来的矛盾,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水平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规模、程度、形式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引起和决定的。如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所有制形式上,人与人的关系上,分配关系上,不能与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实际水平及其客观要求相适应,我们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制定,实施的政策、法律和管理体制,不是及时地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最直接设计的问题就是环境保护问题,由此引发的行政收费及行政处罚屡见不鲜。本文通过笔者亲身处理的一起环境行政案件,剖析了环境行政案件的特点及处理策略,指出处理该类案件要进行法律依据、事实根据、收费程序和收费标准等几方面的审查,熟练应用法律条文,并且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妥善处理环境行政案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