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2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语·为政》云:“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集解》云:“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杨伯峻《论语译注》把“周”译为“团结”,把“比”译为“勾结”,注云:“‘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由于《论语》的影响甚为广大,所以人们便以为古代的“比”在表示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2.
《孟子》中的复音词凝固现象(一)张觉古代的词组可以凝固为复音词,下面的例子典型地说明了孟子时代正处于这种复音词开始凝固的过渡阶段。然后“然后”原是一个词组,相当于“如此,而后”。在《孟子》中,有时非作这样理解不可,如:1)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  相似文献   
3.
在新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由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张斌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是质量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所以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但是,该教材还存在着不少错误与不当之处。即以其中的语音部分来说,在音标、韵母、韵、音变、音素、音位等基本问题的论述中,不但没能反映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还有许多常识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执热"新解     
《孟子·离娄上》 :“今也欲无敌於天下而不以仁 ,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 :‘谁能执热 ,逝不以濯 ?’”《孟子》所引诗句 ,见《诗经·大雅·桑柔》。《诗经》郑玄笺、《孟子》赵岐注皆解“执”为“持” ,故把“执热”解为“手持热物”、“持热”。此说或许源于墨子。《墨子·尚贤中》云 :“《诗》曰 :‘告女忧血阝 ,诲女予爵 ,孰能执热 ,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 ,承嗣辅佐也。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 ,将休其手焉。”墨子将“执”理解为“持” ,故云“休其手” ,因而后人把“执热”理解为“手持热物”。此解近人仍…  相似文献   
5.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所记述的“殽之战”一段文字,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古今文选选之者甚众。然而,其中栾枝所说的“其为死君乎”一语,却是一个十分难解的句子。所以,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不揣愚陋,试将各种说法作一番辨正,以期获得正确的理解。若有谬误,尚析方家指正。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将此段文字较完整地抄录于此:晋原轸日:“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样。必伐秦师!”栾枝日:“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日:“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相似文献   
6.
明代所刻的<韩非子>节录选评本,现在已较难见到,所以前人对此大多不甚了了.陈启天的<增订韩非子校释>与陈奇猷的<韩非子新校注>虽然也辑录了<韩非子>各版本的序跋题识,但疏漏错误不少,他们对<韩非子>版本的论述也多有不当,如陈启天说孙鑛本"大抵以赵本为主,而以陈本参订之";陈奇猷将"孙鑛本"与"孙月峰本"当作两种版本,说孙鑛本与孙月峰一"兴赵本同,其出于赵本无疑".至于张榜本,虽然过去的学都都有称述,但均不明了其初刻本与翻刻本的异同,对其诸多的翻刻本也大多不明了其间的关系,有人甚至将翻刻本视为珍本.为了澄清学术界的诸多迷误,本文详细考述了孙鑛本、张榜本等<韩非子>选本的来龙去脉,同时兼及庄天合本以及诸子百家选本,附录了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序文,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朴素自然、含蓄浑厚的风格著称于世。陶诗语言朴素自然 ,但不卑陋浅薄 ,具有淳厚浓郁、义蕴丰富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修订第1版)第235页:“俾昼作夜:以白昼作夜间,谓晨昏颠倒。《诗·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相似文献   
9.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的法则。从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相互联系来看,写作大致经历了“意化——深化——物化”三个阶段。所谓“意化”,就是写作主体对外界客体(生活、书面材料等)的观察摄取,它是一种由客观事物向主观感知的转化。所谓“深化”,就是写作主体对意化了的客体的感受构想、分析概括,它是对初步的主观感知的一种加工提炼。所谓“物化”,就是写作主体将深化了的意念用书面  相似文献   
10.
张觉 《学术研究》2002,(12):133
一、“异读词”还是“异读字”? 人们往往将“异读字”称为“异读词” (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1985年12月27日《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妥当。“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训诂学或文字学的研究对象; “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是语言学或词汇学的研究对象。两者不可混。拿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85年12月修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来看,其中所审的,很多在现代汉语中都不是“词”,而只是记录词素的“字”,如“阿”、“蔼”、“霭”、“隘”……。这种现象应该称为“异读字”才合乎事实。否则,名不正而言不顺,很难进行科学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