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屈指算来,我离开武汉大学已逾四分之一世纪,关于母校的记忆已在渐次消退。适逢恩师刘绪贻先生百岁寿辰,赶紧打开尘封的记忆,回到那常常念叨的珞珈山。"50后"的我们,如果双亲和恩师都还健在,那真是人生的幸事。  相似文献   
2.
以宗教名义进行社会动员,是当代全球恐怖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动员下的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代恐怖主义的主导势力,并经历了三重路径,且每条路径中都表现出国际“安全阀”遭到双重的破坏和挑战。梳理当代国际恐怖主义因“宗教动员”而泛滥的路径,可以为国际反恐提供某种思路,从而消除恐怖主义进行“宗教动员”的不良后果,并优化良好的宗教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3.
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和金陵神学院是1949年前中国新教教会最重要的神学教育机构,其中一所为大学神学院,一所为独立神学院,两所神学互争雄长,各领风骚,掌揽着中国新教高等神学教育发展的大势。对此两所神学进行比较,可勾勒出中国新教高等神学教育发展的基本面貌,并且可看出中国新教神学教育的重心发生从大学神学院到独立神学院的迁移,乃是此两类神学发展的必须趋势。  相似文献   
4.
和平与安全是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共同目标,主权国家和政府均采取多重政策手段以谋求自身安全及和平的内外部环境。宗教作为社会运转的子系统与中国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本文结合中国"强国弱宗教"的社会现实,从宗教作用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功能路径、影响范式以及与内外政治环境的系统动态互补等三个方面来阐释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来,宗教在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从隐性转为显性。在美国外交事务领域,宗教以及宗教团体通过无形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有形的组织机构两个维度发挥作用。同时,其影响也受到各种传统及现实因素的制约。这在苏丹运动中就有程度不等的体现。苏丹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对非洲政策的所谓三不规则,通过媒体宣传、基层动员和社会运动等方式形塑了美国外交政策议题。苏丹运动同时暴露了宗教团体介入美国对外事务领域的局限性。该运动为人们了解宗教以及宗教团体如何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研究后冷战时期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提供了重要案例。  相似文献   
6.
吴虹玉牧师是中国基督教会史上一位极具传奇性的人物。吴早年赴美,曾在宾夕法尼亚州当过九年印刷工人,并作为联邦军队的一名士兵亲历美国南北战争。归国后吴投身于圣公会的传教事业,参与同仁医院的创建,开拓并主持圣公会太仓、嘉定、上海、宝山四大堂区,为圣公会在中国的建立和中国教会的本色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圣公会一代名牧。  相似文献   
7.
以宗教名义进行社会动员,是当代全球恐怖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动员下的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代恐怖主义的主导势力,并经历了三重路径,且每条路径中都表现出国际"安全阀"遭到双重的破坏和挑战。梳理当代国际恐怖主义因"宗教动员"而泛滥的路径,可以为国际反恐提供某种思路,从而消除恐怖主义进行"宗教动员"的不良后果,并优化良好的宗教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以海神庇护为核心的妈祖信仰随古代中国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向周边国家传播,自明代传入日本后逐渐形成华侨群体的文化记忆和信仰实践,并在部分地区经本土化而进入日本神道系统。虽然18世纪以来日本的妈祖信仰的社会基础因当地政治环境变化曾一度式微,但20世纪末期以来在中日双方的共同保护和华侨的助推之下,凭借海洋记忆和实用价值得以复苏并成为中日人文交流的载体之一。当代的妈祖信仰作为特殊的宗教资本,可通过人文交流实现在文化资源、社会服务、民间互信等领域的资本增殖,以拓展中日妈祖文化圈,帮助化解日本社会对华错误认知,培育双方交流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