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能看出这位国学大师独特的为文之道,而且能感悟到其中深蕴的人生智慧:入而为事,出能观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进去”;做事时全身心的投入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成事的决心和做事的效率。而浮于表层正是成功的死敌。浅尝辄止的结果是使我们像寓言里的那只鼹鼠,门门懂却样样瘟,终究做不好一件事。有一个故事大家都不…  相似文献   
2.
我时常听到有人沾沾自喜地说自己“三生有幸”时,就纳闷:这人只有今生,哪来“三生”呢?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慢慢地感觉到“三”的学问的确不小。譬如,“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等短语,其中的“三”字,既概括了社会生活现象、人生经验,或丰富的人生哲理,也蕴藏着许多智慧,的确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三国时,刘备为成就大业,“三顾茅庐”,恳切地三请诸葛卧龙出山,演绎出“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话,奠定了天下三国鼎立的格局。这“三”里面的韵味,告诉我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古代诗歌含蓄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剖析 ,并从含蓄性的产生根源、哲学基础以及形象构架作了具体深刻的阐述 ,认为中国古代诗歌含蓄性的基本特征为 :形象的重叠、情趣的曲灵、语言的跳跃。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思想是其哲学渊源 ,含蓄性的形象构架是“象外之象”。最后论述了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含蓄的现实、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歌含蓄性的基本特征为:形象的重叠、情趣的曲灵、语言的跳跃。中国土生上长的道家思想是其哲学渊源,含蓄性的形象构架是“象外之象”。最后论述了研究中国诗歌含蓄性的现实、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隐隐于市     
(2005年湖北卷话题“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古人有言:小隐于山;大隐于市。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是仙人道士必傍山而居,不闻世事。蔡志忠曾以漫画对此作了解释:仙,“人”在“山”旁则为仙,看来,古时造字便点明了其中真意。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练就一身道行,渗透了禅意,方以道入土,归隐于山。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对此动了凡心。其中,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当他一篇《桃花源记》出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想要的是归隐,是闲适,是宁静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场失意,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