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国农民工数量的持续增加也使得相关研究与日俱增。但是,由于农民工现象的复杂性,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使得农民工研究不够全面。为了理解这些研究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从对农民工的界定出发,区分出当前农民工研究的四种主要范式:移民范式、城市化范式、阶级形成范式和劳动体制范式。虽然它们所研究的问题和所使用的概念存在交叉重合,但是这四种范式在根本上对农民工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它们分别将农民农界定为"移民"、"准市民"、"工人"和"劳动力"。进而,它们关注了不同的核心问题,采用了不同的概念框架。不过,四种范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这也为未来更综合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尤其是,虽然劳动体制范式还没有成为一种成熟的农民工研究范式,但是劳动体制范式可以综合性地对农民工现象所涉及的制度、政策、行为、动机、态度和行为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揭示农民工群体的长期存在和不断增加,进而为城市化和阶级形成等问题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个以"打工生活方式"为特征的农民工群体。虽然社会转型视角和社会运动视角下的研究将中国农民工视为一种暂时的过渡现象,但是中国农民工却存在了三十多年,而且其数量一直在增加。中国农民工群体为什么会长期存在呢?生活方式理论可以对中国农民工群体长期存在的微观基础进行具体说明:首先,以各种打工动机为依据,农民工倾向于对打工生活持有接纳的态度;其次,农民工的动机和态度又是由他们的生存状态所形塑的。因此,农民工群体长期存在的微观基础是其生存条件和动机态度的"同构性"和"互构过程"及其产生的接纳态度。生活方式理论在微观层次上对中国农民工群体长期存在的解释,也说明了生活方式理论在描述和规范价值之外所具备的解释价值,从而扩展了生活方式理论的理论内涵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