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雨前》(1934)和《白杨礼赞》(1941)是茅盾同志的两篇优秀散文。文中,作者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从写景入手,托物起兴,对于革命与反革命、新世界与旧制度的爱憎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具有强大的鼓舞力量。本文专门谈谈它们托物象征、寓情于景的异同处。  相似文献   
2.
一、抓住关键词语“惊异和悲哀”把握全文主题 当“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的时候,“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风筝》的开头一节,就设置了悬念,提出了问题,为什么风筝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呢? “惊异”,即惊奇诧异,这里是指由于在严冬中看到了风筝——春天的信使而出现的激动兴奋的情绪。因为春天毕竟是美丽的:杨柳发芽,山桃吐蕾,孩子们放风筝,融成了一片春日  相似文献   
3.
部编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编排了两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朱自清的《春》和峻青的《瑞雪图》(节选),前一篇写春景,后一篇写雪景。怎样引导初一学生学习这两篇课文,我们试作如下尝试。 (一)反复朗读并背诵全文,用心学习语言特色。 这两篇散文,短小精悍,便于背诵。它们在语言的运用上有其共同特点:诗的语言。所谓诗的语言,主要指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精确性。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细细咀嚼,体会美感,而对它的思想内容也会在“读书百遍”中“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4.
正当我准备给沈老(雁冰)写信,想告诉他,他为我省师范院校《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题写书名的教材已印出,将给他寄去的时候,突然从广播里传来了沈老逝世的诮息,我万分悲痛!望着沈老那青秀遒劲的亲笔题字,  相似文献   
5.
老舍的《散文重要》收集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笔谈散文》,也收集在他的((小花朵集》。这篇谈“散文重要”的文章,本身便是一篇言简意明清新朴素的散文。全文不到二千字,却就散文的重要性,散文的特点,写散文不难,散文是其他文学作品的基础等等几个  相似文献   
6.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即从形式上来看,十分自由,天南地北,历史地理,国内国际,驰骋自如.但是,优秀的散文又总是不拘一格而中心突出,富于变化而主题集中,灵活多样而线索分明,纵横开合,随意驱使,都紧紧围绕一个思想.《藤野先生》一文正是这样.这篇散文,从所写的时间来说,从一九○四年在仙台医专的生活到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的工作,二十多年;从所写的内容来看,有东京法国留学生的情况,有医专的学习生活,有国内有国外;从写作手法来说,有叙述、描写、议沦、抒情,真是写人则栩栩如生,记事则娓娓动听,状物则身临其境,抒情则感情奔涌,议论则尖锐泼辣.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品内容博大精深,艺术新颖独特,是值得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研究的,既不能违背作者的创作意图,又不能脱离作品实际,这确实需要化大气力去探索。李兵培同志对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了思考,他批判了“乐园说”,得出的结论是:百草园是牢笼,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关系是并列的或承接的;此外,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行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本身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因而也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素  相似文献   
9.
一、“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鲁迅幼时饱经世态的炎凉。十九岁时,由于家庭衰落,父亲病故,他又不愿走当时读书人惯走的道路—一科举不成即做幕友或商人,便去南京上学堂,“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这在当时是受统治阶级中人们的奚落和讥笑的。但是,青年鲁迅为了寻找真理,探求中国的出路,毅然走上了新路。一九○○年秋,他用以拟人化的手法,写下了《莲蓬人》一诗,热情赞美不随俗浮沉的可贵精神。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开头四句,作者极写在秋风萧瑟的特定环境中,“莲蓬人”用芰叶做衣裳,用水荇做带子,住在仙人的  相似文献   
10.
拜读了关辰同志《对“狂人”形象的再探索》(《四平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很受教益,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值得学习。但是,对有些问题,特别是对“狂人”这一形象的认识,我不敢苟同。现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点看法,与关辰同志商榷,并就正于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