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式疲劳”的概念是前苏联理论家于六十年代后期提出来的,这个概念在苏联理论家那里,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规定的艺术形式规范,已无法承担完美地表达苏联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任务,因而出现了“内容过剩”状态,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形式的“疲劳”。解决“过剩”与“疲劳”状态的途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放的审美体系,一切古典和现代有价值的艺术形式都可在这个体系里兼容并收。  相似文献   
2.
我们根据作家观察和叙述生活时的位置,将小说叙事视角分为高、平、内三种。前此,我们分别论述了高、平两种视角的一般特征,这篇文章则专门就内视角的一般特征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如果说在高、平视角里,作家是站在人物世界之外来观察和叙述生活的话,那么,内视角则是作家站在人物世界之内,通过人物自己观察和叙述自己的叙事方式。作家深藏在人物背后,投影完全被人物覆盖。或者说,作家在形式上把自己变成了人物。  相似文献   
3.
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由于这个传说被严重地历史化和伦理化了,以至我们要通过多方比较和索引,才能确定它其实是上古神话转化而来的。由于不少学者的努力,这一还其神话本来面目的工作基本完成。本文的任务是:在这一基础上探寻舜与二妃故事的深层真相,而这个问题,迄今已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能说是令人满意的。 索解这个神话的深层意象,关键是弄清舜与二妃的原型所是。 首先我们来看舜。据张澍(禾卒)集补注本的《世本·帝系篇》载:  相似文献   
4.
关于叙事文本结构的精细描述,是结构叙事学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在相当的意义上,结构叙事学家们的全部研究,都可以归纳为对文本总体叙事结构或这结构某一方面的描述。这方面的成果是勿庸置疑的。他们的努力,已使我们能根据他们提供的各种模式,去详细地描写和重建一部叙事文本的表层结构,即它的形式系统。 当然没有理由认为结构叙事学的文本理论便是不二法门的金科玉律。一部文本的叙  相似文献   
5.
严格说来,叙述活动是从在稿纸上写下第一个字开始,到写完最后一个字结束的。本文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作家在叙述活动开始之前,是否需要关于写什么和怎样写的成熟构思?有和没有这种构思对叙述活动和作品有何意义?小说家和理论家对这个问题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答案。一种认为,动笔之前应有成熟的构思,叙述活动主要是这种预设的现实化和符号化过程;另一种认为,不必有这种预设,只需要一种朦胧的创作冲动  相似文献   
6.
屈原大悲剧——屈原精神形象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序 言 本文的主旨,是对屈原的精神形象结构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笔者将完全全放弃道德主义这一传统的批评视角,力图对存在于屈原作品的精神结构进行客观描述和透视。在笔者看来,屈原的精神结构是复合而非单一的系统,他的大悲剧,主要是由这精神结构内在多极对立的因素相互冲突和撞击酿成,而非仅仅是社会的压迫和打击所致。社会的迫害只是诱发和激化他精神结构中多极对立因素互相冲突的外因。正是他的精神结  相似文献   
7.
“迷狂说”是柏拉图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观念之一。从古到今,对于柏氏这个基本命题,喝彩和反对的人,多如牛毛。喝彩者——如十八、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者们,为这个命题的神秘和反理性,推重激情与想象而欢呼;反对者——如苏联和中国的学人们,则对这个命题进行批判或指斥;即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学术界解放思想,小心翼翼地重新讨论“灵感”问题(柏拉图“灵感”与“迷狂”紧相联系,甚至  相似文献   
8.
在科技知识的强大攻势和压力下,叙事知识丧失了真理性,遭到从所未有的贬斥.与在社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急剧下降相对应,叙事在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它曾经垄断着意识形态的霸权,给社会提供组织、控制和引导的观念体系与价值体系.但到20世纪,叙事的这种垄断地位失去了,由它所建构的意识形态已被认为是过时的、狭隘的、甚至是荒谬的.20世纪中下叶,人类社会被说成是进入了超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时期,社会生活与国际关系不再由意识形态引导和控制,实利主义、经济至上、科技立国等等观念,成了取代叙事性意识形态的权威观念,叙事的意识形态建构使命被剥夺和取消.在这种大背景下,叙事艺术有什么应对策略以求生存?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要么堕落,要么自杀.这就是叙事艺术的现代境况.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作家在高空看人间称作高视角的话,那么,在地上看人间,就是平视角了。作家不仅是站在地面看人间,而且,在地面的位置一经选定后,就不能随意移动的。所以,这个位置的选择,对于作家叙述生活十分重要。象《小镇上的将军》,作家叙述的主要人物本是那位老将军,但却偏偏选择在离他最远的位置——站在小镇居民的位置上——来叙述。这种例子,福克纳的《献给爱弥丽的一朵玖瑰》也是。这是把主要人物推得远远地描叙的方式。这种方式,易于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和陌生感,将主要描述对象裹上一层又一层纱帷,然后,一层层剥开,纱帷剥完了,人物分明了,小说也就结束了。但在中长篇小说里,作家选择这种离主要人物很远的位置,会给人物的描写带来许多的不便,因此,不常被运用。一般情况下,作家总是选择离自己主人公最近的位置,这有利于他从内到外,仔细地观察和描写对象。  相似文献   
10.
人类艺术的宫殿接地摩天,宏大辉煌。以至于你走进这座宫殿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不眼花缭乱,目不暇顾。但当你站上这迷宫的顶端,把视线投向遥远的人类历史深处时,也许要问:这辉煌宫殿的第一层基石,是什么时候,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在什么样的土地上铺设起来的? 艺术起源,在西方曾被人称为发生学的美学。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人类史学家、艺术史学家,以及美学家和艺术家,都曾提出自己关于艺术起源的结论,如“模仿说”、“情感交流说”、“游戏说”、“巫术说”、“符号说”、“劳动说”,等等。既然人类无法回复到史前状态,重现当时艺术活动的情景,那么,单凭考古资料和对近代原始部落生活景况的研究所得出的一切结论,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都只是一种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