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晚清俭奢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经世派开始对传统的“黜奢崇俭”进行反思;第二个时期是在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维新派等则对之予以揭露、批判;第三个时期是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批判兼具有相当的理性色彩。总体看来,晚清俭奢观的嬗变经历了相形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俭与奢的认同感迥异,或偏激,或理性,但其递进色彩明显,一脉相承,日趋完善而成熟,并显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晚清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历史背景下,陈兰彬以其难以释怀的乡土情结,在近代留美学生教育、出使美国以及保护海外华侨、华工权益、关注家乡民生和教育事业等方面贡献颇多,不仅反映出传统士大夫阶层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也成为他们行止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景东升 《江汉论坛》2007,(5):111-114
清末新政时期,徐世昌主政东三省,抛出其举借洋债计划,主要用于设立东三省银行以及兴筑铁路,其目的在于借助欧美资金,牵制日、俄势力在东北的扩张.由此折射出的经济思想,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尽管未能摆脱"以夷制夷"的窠臼,但经济抗争的成分彰显无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