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陶渊明的归隐,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较深。在动荡不安的晋代,他的归隐应该说是一种睿智的选择。在返归自然,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过程中,他创作了大量不朽的田园诗,这些恬淡自然的诗篇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日常生活中的苦、乐、愁、忧,成为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2.
春来偏是桃花水——试论《桃花源记》的幻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尼采宣告“上帝死了”,表现了对人自身的深刻觉醒,他要人类自己拯救自己。那么中国的陶渊明宣告“桃花源”的失踪,在当时社会,又预示着什么呢?它表现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意识呢?古今之人对《桃花源记》曾作过各方面的研究。人们不断地探讨其命意及其思想倾向,赞赏其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艺术风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单纯的仙境描写说,到寓意深刻说,进而发展到从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文化学,社会学及民俗学等视角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复杂的,否则不可能造成其诗歌之丰富与深厚。但陶渊明基本性情却是风流飘逸的,多情敏感的。即使于矛盾痛苦中,也常露其本性。所以施德操论云:“人见陶渊明自放于田园诗酒中,谓是一疏赖人耳,不知其平生乐道至苦……”但他“既有会意处,便一时放下。”①是说陶渊明只要一有机会便意驰神往的飘飘然了。鲁迅先生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塔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多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③这里提示给我们两个问题:一是陶渊明先生一直以飘逸的形象活现在后人心目中的;一是鲁迅…  相似文献   
4.
刘邦是人们极为熟悉的历史人物。他在群雄纷起的秦汉之际,以自己的谋略和勇气,逐渐吞并诸候,成就霸业,建立了刘汉王朝,成为大汉帝国的开国君主,威仪赫赫,人们服从他,羡慕他,惧怕他,因为他有着天下人所没有的帝王的特权,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做为帝王的刘邦,却有着比普通人更悲凉的情感,更痛苦的矛盾心情,和更无可奈何的叹息呢!而这种浓烈的悲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而独特的人物。他平淡古朴却又不止于平淡古朴;其自然真淳,却又朴茂渊深。他归隐田园貌似淡泊,却又不止于淡泊。平淡中寓深刻,淡泊中寓豪放,极具复杂性。因此,千百年来,对他的研究与评价,可谓色彩纷呈,各异其说。清沈德潜《说诗(日卒)语》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方东树《昭昧詹言》云:“诗文须神气浑涵,不露圭角,汉魏以下,惟陶公能尔”。此中“渊深”“浑涵”正是陶诗具有深厚韵味的感人之处。那么其深刻处在哪儿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仕宦理想的诗意化表达曹庆鸿吴云先生曾说:“陶渊明这个貌似旷达的老先生,即便在临死的时候,他思想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未解决,他的‘猛志’也未完全磨掉。”①那么,陶渊明到底有着怎样的“猛志”,即仕宦理想呢?他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追求功名是中国文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陶渊明之悲情与解脱,即:生的思索,生的悲哀与生之解脱。回归田园后的陶渊明并没有寻到真正的自由。生活的艰辛,对世俗的关注与无力,及对宇宙自然永恒无限性的感悟,使他更加感到了人类的渺小与悲哀。人生短暂,他既不能赞同儒家的“固穷”、“守道”,也做不到庄子的逍遥。他要抓住活泼泼的生命,求得一个真实的自我。所以陶渊明以他对生命的独特审美体验,于诗文中,表现出了深刻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