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0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广西黎氏,为壮族土著大姓。相传五代时阳朔的黎桓曾“入交趾为王,衍为南越旺族”;北宋诗人黄庭坚流羁宜州(今广西宜山),深得壮民黎氏的同情。岁月流逝,宗派繁衍,黎姓自桂、柳而达浔、邕,趋左江上游直抵越北,凡在岭西境内的都是壮民远裔(当然,后来的离合变化又作别论)。明清以降,壮族地主阶级日益壮大,公私书院逐渐增多,汉族封建文化习染愈浓,壮民知书识时、科举仕进者大有人在。以黎姓而言,桂北阳朔和桂南宁明,前明后清,出过不少人才。而平南一境,自明初至清末,取得贡举功  相似文献   
2.
一 人文风貌 在湘鄂川黔衔邻的广大山区,居住着一个古老而又年青的兄弟民族——土家族。说它古老,早在先秦时代,其先民活动即已见于史籍;说它年青,其族别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956年才被正式承认。 土家人自称“毕际卡”或“毕兹卡”。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与江汉,北界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他们世代相守,繁衍生息,融合移殖,  相似文献   
3.
当前 ,理科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个薄弱环节。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必要。建议从知识的获取过程、科学家的事迹、科学审美、科学精神教育、协作学习、课外活动等渠道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以进一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几何画板作为计算机应用平台 ,有功能强与简便等特点。它在数与形的动态结合和促进图像把握方面有独到的教学优势。进一步开发它的功能有利于教学手段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一、名称和渊源“传奇”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戏剧体裁之一。“传”读作chuan,与“宣传”的“传”同音,而与“史传”、“传记”之“传”(读作zhuan)不同。其实“传奇”这个名称,在文学史上不一定都是指戏剧,如鲁迅编的《唐宋传奇集》就是唐代的短篇小说。“传奇”这一名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明清传奇”是指明清两代的长篇戏剧剧本。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简要地作了说明:“传奇之名,实始于唐。唐裴铏所作《传奇》六卷,本小说家言,此传奇之第一义也。至宋则以诸宫调为传  相似文献   
6.
明清以来,粤西一带地主经济不断发展,壮族地主阶级子弟读书仕进者日渐增多。科举考试的推广,公私书院的扩建,促进了壮族人文的恢弘,以文章或诗歌名世的巳非个别。就中卓然成家大有可观者,首推象州诗人郑献甫。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外国列强已在中国造成瓜分之势,军阀们在其支持怂勇下展开混战,民族危机日甚一日,人民苦难深重,志士仁人忧急如焚。这紧急的风云,造就出一代代精英,他们的武功和文事都将永远地激励着后人。以文坛而言,如黄遵宪、丘逢甲、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和南社的中坚门,诗文的光华是足以长留天地间的。广西一带的壮家子弟,也曾以各种方式参与斗争,在文坛上,同样流传着具有时代精神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批批壮族的志士洒下了鲜血,作出了贡献。从太平天国起义,天地会众的暴动,中法越南之战,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都有壮族人民参加。然往往史无明载,湮没不彰。原因之一,是前人不习于区别民族成份,也不愿承认自己的族属;如区别承认,则无异自黥其面,适足以招来歧视和侮辱。时至今日,我们应当为近代的历史和文学补出这一篇。农实达就是一位行将被遗忘的壮族志士,意气激昂的民主革命诗人。也算诗人有幸,于蛛网尘封中获三十年代农樾等编《宁明耆旧诗辑》一部,中存农氏诗词二十余首,小传一篇。读其诗,想见其为人,坚定的革命信仰,强韧的斗争意志,澎湃的生活热情,激荡在字里行间。借用诗人自己的心声:“石填沧海未为艰”,诚可为之传神写魂,见其一生了。  相似文献   
9.
一、丕、植之优劣曹丕和曹植的优劣问题,指两人文学作品质量的优劣和人品的高下之比较,由来已是很久了。自古迄今,有影响的批评者约三家,即刘勰、王夫之和郭沫若,其他如徐祯卿、王世贞、贺贻孙等等,虽时有抑扬,但浮光掠影,影响不大。关于两人的人品高下姑不论,就文学作品而言,我以为还是刘勰抓住了某些要害。《文心雕龙·才略篇》说:“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相似文献   
10.
《十五贯》清初苏州作家集团中的主力朱素臣所撰写的《十五贯》,是一部揭露性很强的作品。其中主要人物况钟的“平冤”活动,其启发意义已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局限。一九五六年浙江昆苏剧团编演的《十五贯》,就是以朱素臣的作品为基础改编而成,受到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举国上下表示欣赏。研究古今两个《十五贯》的异同关系,对古典戏曲如何推陈出新,应是很有意义的。《十五贯》又名《双熊梦》。“双熊”指剧中两个男主角熊友兰和熊友蕙兄弟。苏州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