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郑仲兵,祁庆富两同志在《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载《理论与实践》一九八○年第一期,《光明日报))一九八○年一月廿日在<百家争鸣>付刊上作过介绍。以下简称郑文)一文中,提出,不要割断或抹煞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这个命题,同时作者还对过去编写的中国近现代史和党史,‘一般都认为是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开始的’说法,作了辨正。我们认为,郑文着重地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其一,挖掘史资料,深入研究,无异是会推进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史的研究工作;其二教育治史者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态度,否则历史就不配称之为科学。  相似文献   
2.
试论杨增新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本思想乃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一份优秀历史遗产。尽管人们对它的解说仍有岐义,但是封建时代稍为开明之君主和比较廉正之官吏基本上均较重视民为贵的思想。杨增新无疑是位满脑袋封建意识的封疆大吏,然而他在督新时期保境安民、整饬吏治等举措,还是饱含其民本思想之因素。杨增新的爱国心与民本思想是研究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专就其民本思想作些初步之剖析,以资借鉴耳  相似文献   
3.
一杨增新其人杨增新于1928年7月7日死于非命之后不久,一位阅历丰富的外国人在回忆对他的印象时曾经这样写道:“他差不多是过去时代的末一个代表者,具有最高度的中国伟大的旧道德:傲气和爱国心,他唯一的梦想是中国统一”。(斯文赫定著《长征记》P283)这确是一个值得议论的评语。杨增新是在辛亥革命后,即1912年阴历4月10日担任新疆都督的。在他主政新疆的  相似文献   
4.
论杨增新督新时期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增新本为清末之官僚,辛亥革命一起,便由新疆镇迪道道尹兼提法使一跃而为新疆都督。从一九一二年阴历四月上任,直到一九二八年七月七日为其部属樊耀南谋刺身亡,坐镇新疆长达十有七年。这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恰是一位与北洋军阀共始终的封疆大吏。从辛亥革命后到新疆和平解放的三十八年(一九一二年到一九四九年)期间,旧新军阀统治新疆的计有杨增新(一九一二年——一九二八年)、金树仁(一九二八年七月七日——一九三三年四月十二日)、盛世才(一九三三年——一九四四年)、吴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凡是忠实而又彻底的革命者,无不重视从历史的反思中,提高自己的识见,吸取继续革命的力量。孙中山正是这样一位不断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奋进力量和谋划革命韬略的伟人。与孙中山志同道合,日后成了孙中山左右臂膀的廖仲恺,作为理财专家,为革命而筹措资金,不遗余力;为革命而掌管财政,廉洁奉公。然而廖仲恺更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在为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想的征途中,同样是念念不忘近代中国的惨痛往事,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他总是反复地申析其义,作为革命者的借鉴。尽管有些议论(主要是指1924年以前的一些议论),未必精当,但是“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所以很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继承。  相似文献   
6.
邹韬奋(1895—1944)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深刻的民族危机,他以笔墨为武器,挥洒着热血,倾献着精诚,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英勇地战斗到最后一息。邹韬奋留下了大量的抗日救国言论,今天认真发掘和研究他的抗日救国主张,对于激励人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百五十年前,鸦片战争的浓烈炮火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随后被迫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迭遭破坏,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同时,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促使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结构解体,中国又进入了半封建社会。所以,鸦片战争就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标志。鸦片战争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一直受到老革命家的重视,他们对鸦片战争的研究和论述,不仅在于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值此鸦片战争一百五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议论特别时兴,这正是反映了人们对当前改革进程的密切关注。当改革处于继续深化的阶段,学术界更是热心地探索着传统文化与改革受阻的内在联系,这里说法很多,其中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阻碍改革的主要原因。①也有人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讨论过热是转移人们对现实的注意。②过热,固然要降温,但是传统文化形成的民族心理积淀,在当代改革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的确需要深沉的反思和认真清理。  相似文献   
9.
历史研究凭借的是可信的史料,特别是对近代中国的一些历史现象的评判,更要借重确实可靠的资料。前一个时期史坛掀起考证热,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先决条件。但是历史研究要想纳入科学轨道,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否则见仁见智、各执一词、无法求得共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难以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该文谨举两例,企望引起人们对唯物史观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总结我党之光辉的战斗历程时,曾经说过:“我们党走过二十八年了,大家知道,不是和平地走过的,而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走过的……”。如今,当我们欢庆中国共产党诞辰七十周年之际,回顾过去之历史,恰如周恩来曾经说过的是多灾多难,千锤百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