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面对新世纪、我国的“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教育部高教司早在98年年底《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新世纪外语人才应具有的特征。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定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路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在2000年初,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称新《大纲》),特别强调加强文化素质和“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不仅是“社会人”(social man),而且还应该是“文化人”(cultured man)。如果从交际的实际效果来考虑的话,交际者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反映在“可能性”(possi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合适性”(appropriacy)以及“出现性”(occurrence)、等方面。具体地来说,交际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应具体落实在“语法结构是否正确、句子的语义选择是否可行、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是否得体以及语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是否符合操本族语人的表达习惯。语言研究的成果还表明,良好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对成功的语言交际固然重要,但交际者的“交际能力”(communica(?)ive competence)则对交际取着决定性的作用。近来许多人把“交际能力”分解为五大要素:“语法能力”(grammatic competenc(?))、“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话语能力“(textual competence),“语境能力”(contextual competence)以及“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无论是“合适性”还是“语用、语境或话语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文化能力”的制约。本文试图揭示文化因素与成功交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认为语言的运用深深地反映出文化的烙印,而文化则往往通过语言得到了栩栩如生的表达。交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语言学界出现了一股“语言和文化热”,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当今语言研究中的热门话题。“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已从简单地介绍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问题升华,变为语言国情学(前苏联),跨文化交际学(美国)和跨文化语用学(英国)”。 与语言学中其它方面的研究相比较,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只能算是起步阶段,但是该领域内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已经确立了跨文化语用学在语言学界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本文拟从“跨文化言语行为的研究”(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项目,阐述该项目对促进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1、语用学,言语行为和交际  相似文献   
4.
教学模式转换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笔者从交际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能力内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探讨了能力内化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