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泛泛而论,“过度诠释”之说是有其道理的,但从《诠释与过度诠释》一书来看,无论是艾柯立论的方式还是具体论证过程都有着明显的错误,其错误主要在于:将生活本文诠释、科学本文诠释与文学本文诠释混为一谈,从而抹杀了在文学解读过程中不可能撇开其第一阶段———文学欣赏阶段的丰富多采的感受、想象和联想所带来的结果这一根本特点,从而也就忽视了在文学解读活动中根本不存在的“过度诠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的美感性生存状态是人的存在的理想状态,文学就是对人的美感性生存状态的语言表达或者说语言展现。在发现中创造,在创造中发现,构成了人的美感性生存状态,而文学的存在与人的存在有同构关系。对此存在的关注与显现,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文学意义的根源所在。只有从人的全面性存在出发,着眼于文学与人的美感性存在的内在关系,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和把握文学的全面而丰富的意义,才有可能在统一的审美人类学基础上认识和把握文学所具有的认知性意义、情感性意义、意向性意义和娱乐性意义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知觉转换为想象的心理机制来看,想象尤其是艺术想象具有情感涌动性、境界开拓性、意向综合性、趣味生发性四方面的特征。想象的情感涌动性,即因想象而生发的深广的情感反应作用;想象的境界创生性指的是源自知觉意识假定性和想象意识假定性的想象性意象假定性所具有的审美境界创构和生成作用;想象的意向综合性,即任何想象性意象都是意向性综合的结果;想象的趣味生发性,则指的是想象所开拓的自由灵动的艺术时空能给人以趣味盎然的艺术感受。  相似文献   
4.
艺术欣赏活动,是人类在精神领域内的创造性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如同在人的其他任何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一样,作为主体的人,从总的情况来说,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是主动中带有被动性,而不是相反。在这一活动中,艺术欣赏者内在的条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学语言,文学意象和审美的关系。文章阐述了如下几点:意象可以分为一般意象、观赏性审美意象和创造性审美意象。从创造性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艺术意境的产生,可视为从生活到创作的内在脉络;文学创作不是要把饱含感情的创造性审美意象转化为概念的堆砌,而是要用一系列概念去表现创造性审美意象;语言作为文学这一艺术样式的媒介,有其独特的优长与局限;在文学创作中,表现的意象和意象的表现的纷繁复杂和千变万化,为其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广阔境域,但也增添了其媒介运用的难度;语言的艺术需要艺术的语言,文学意象的酝酿和文学语言的提炼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王西冀同志的《故作多情》一书,不乏情趣、理趣或意趣的自然而然流露。在其作品中,情趣和理趣常常是互相生发、相互包容,而情趣和理趣又常常一起与意趣相互生发、相互包容。  相似文献   
7.
自我意识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朱寿兴任何个人都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因此,所谓人的“自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作为物质性存在的“自我”,作为精神性存在的“自我”。这两个“自我”并非是可以截然分开的,而是互为因果、互为前提地共居于一个统一体(社会个体)之中。...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文心雕龙》相当突出地体现了易学思维的三大特征 :作为一种直观理性思维 ;作为一种生命理性思维 ;作为一种辩证理性思维。如果说易学思维之“直观”—“生命”—“辩证”形成了一种思维阶进路径的话 ,毋宁说 ,这三者形成了一种相互关顾、彼此渗透的环形关系———易学思维的长处源于此 ,短处也源于此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诗歌创作理论历来被称为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现实主义理论(如认为白居易诗论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系铳地阐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等等);而近年来,却出现了大相径庭的异见,认为白居易诗论是一种非现实主义理论。对这样两种看法笔者都不敢苟同,故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拙见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文化活动之所以成为文化的活动,就在于“物性”和“人性”在其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显在的和潜在的、相得益彰的呈现。在当代,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实践活动的文化蕴含越来越多地直接呈现出来,在日常生活方面.不但人们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增添了精神文化的含量,就连衣、食、住、行等精神文化的意味也逐渐普遍地呈现出来。因此,“在审美话语中寻找人类与自然固有的和谐关系”只能说是形式美学范畴中的必然课题,而使人成为“道德-文化”的人则是生活美学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