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惺条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是一个中型条目,全文约一千七百字。笔者近年参加点校《钟惺集》的工作,对条目中若干说法不无疑惑,仅草此文以就教于撰稿人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2.
"方言"考     
李先耕 《求是学刊》2006,33(6):104-109
现代语言学传入中国后,人们便用“方言”来对译“dialect”。但事实上两者并不完全对应。“方言”这个词语大概可以汉代扬雄所著的《方言》一书,但书中包含了一些非汉语的异质成分。历史上,“方言”“国语”既可以指汉语,也可以指其他语言。文章试图清理有关材料,就中国古今不同的语言、方言称谓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3.
论汉语的单音孤立性李先耕所谓汉语的单音孤立性是说汉语的音节、文字、意义基本上是—一对应的,也就是说汉语语素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这使得汉语从构调到造句、谋篇都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构造性、可分析性。汉语的单音孤立性并不否定汉语中存在着复音词。众所周知,现代...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说文解字》同训词来研究与之相关的同义现象、非同义现象、同义现象的同源关系以及非同义现象的分类等,有助于分析同义同训词的同源关系。分析主要从同义同训词声韵的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依据是王力先生《同源字论》的思想,按照同义同训词声韵的通转关系来判断同源关系。再将非同义同训词加以分类,分成两种情况,即"以种系属"类和"双音节名物类单纯词"。在以种系属类里又分成四种情况,并对这一类同训词做简单的规范。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先生《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写于1933年,当时,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先生请陈先生为大学入学考试拟定试题,陈先生于是出了一个作文——《梦游清华园记》。1933年距今已经65年了。在这65年中,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兮”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兮字是《诗经》中典型的咏叹词。《说文》云:“兮,语所稽也。”段玉裁注:“语于此少驻也。”刘勰认为:“语之余声。”《诗经》时代兮的读音或以为入支部,或以为入歌部。前者从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直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附表都是如此。但段氏又说“第十七部(即歌部)  相似文献   
7.
说量度     
读了陆俭明先生发表于《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3期的《说量度形容词》后,深受教益。笔者阅读了一些文献,对“量度”产生了一些想法,以就教于陆先生及广大读者。 1.可量形客词(A) 陆先生认为能出现在“长了三尺”这样格式中的“长”是“表现量度的”,所以称之为“量度形容词”。其实这个格式中“表示量度的”并非是“长”,只不过“长”的程度可以用“三尺”这样的定量数量词来衡量。所以本文将“长”这类形容词改称为可量形容词。可量形容词是指其本身程度常用定量来计量的形容词,即它可以带有对形容词本身可比较其程度的定量数量词。据…  相似文献   
8.
李先耕 《求是学刊》2002,29(2):98-101
简化字的法定数目到底有多少 ,能否采用无限类推简化的方法简化汉字 ,这在目前的权威工具书以及出版物中都有不同的处理。本文从国务院废止“二简”通知有关稳定汉字的精神出发 ,考虑中文信息化以及因特网发展的现实 ,主张以目前的GBK字库 (也就是GB1 30 0 0 .1 )为准 ,不采用无限类推简化的方法 ,并呼吁加快语言文字立法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0 引言0.1 同源反义词是指语言中有着同一来源,具有相同或相承的语言形式,但指示着相反或对立意义的若干语词。本文试图对汉语同源反义动词的形成及演化方式做一探讨。由于历史演变,古汉语中的词在现代汉语中可能仅是一个语素,但这並不影响本文对其意义的分析。0.2 本文判断两个以上的词是否同源反义的标准是:一、语音相同或相通;二、语义相反而相通。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所以第一条是同源词所必备的。但汉语历史悠久,语音经历了许多演变,“源头”的语音究竟如何,目前无法知道。一般对汉语语源的探讨,多以“先秦语音”为依据。把“造字之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城市中,曾有过这样的吆喝声:“破烂儿的卖”。地方不同吆喝的腔调也不一样。人们习惯上把吆喝者称为“收破烂儿的”,他们走街串巷收购各种废旧物资,有时也吆喝“破铜烂铁(的)卖/换钱!”①“换钱”有时也吆喝成“卖钱”。这些吆喝“卖”的人都只买不卖,而真正卖东西的商贩吆喝起来却很少用这个“卖”字。如: ①冰棍儿,冰棍儿!奶油冰棍! ②花盆儿,一块钱一对! ③酥味儿铁蚕豆! 为什么收买者要喊“卖”,而卖出者却很少喊“卖”呢?“破烂儿的卖”这一吆喝声中蕴含着什么样的语言结构,在交际中表达什么意义呢? 卖东西的小贩吆喝声可分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