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如何教学生巧解应用题呢 ?本文提出要善于运用“图解”的方法来实现其教学目的 .并提出“图解教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具有的三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市民族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重维度的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只有从空间、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维度考量,才能不断深化民族关系的互嵌性和整合性。以全方位互嵌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有利于各民族在空间上交错融居,开展对话交流;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培植互惠规则;在经济上互依共生,走向共同富裕;在社会生活上密切往来,集聚社会资本;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促进情感共融。因此,要充分发挥互嵌式社区的积极作用,推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坚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推动多元主体协调治理,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城市民族关系,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市民化是当前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基于共享发展的视角来探讨,当前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体制性权利不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不共享、住房资源的不共享,社会身份的不共享等困境.应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通过建立均衡的利益表达机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推进强镇步伐等举措来推进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加入WTO后,贸易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但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使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贸的支持率较低。要使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满足出口贸易的发展要求,就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合理分配保险配额;转变经营理念;拓宽信用保险业务范围;加快培育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机构。  相似文献   
5.
“共同体”是一种以共同关系为纽带联结形成的关系性存在,体现为相关人群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凝聚彼此的内生情感关系,其核心构成要素是关系理性、价值共识和情感归属。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是推动各民族开展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和情感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与“共同体”的核心构成要素具有内在的逻辑自洽关系,体现在:社会交往培植关系理性、文化交流增进价值共识、情感交融厚植情感归属。坚持从关系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三个层面协调推进、有机统一,对于增进共同性、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性考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城市空间纳入唯物主义的整体性视野,认为资本逻辑与城市空间具有紧密的关系,资本逻辑所秉持的普遍物化关系与其固有的剥削属性不断形塑着城市空间的面貌,使城市空间呈现资本化和等级化,城市中空间拜物教盛行。资本逻辑对城市空间的形塑潜在意涵着资本对劳动的统摄,以及劳资空间占有的不均衡,体现着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最隐蔽的剥削关系。从对现实城市空间问题的深入批判到对未来理想空间形式和制度形态的科学构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旨在建构一种回应空间压迫的空间政治哲学话语叙事,即充分激发工人变革现存空间的革命意识,以工人被规训的身体空间为空间革命的基本单元,通过自由人联合的空间实现空间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今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空间理论仍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是推进城市空间变革、构建美好城市空间的科学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深远的历史逻辑和广泛的实践基础。从文化底蕴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文化孕育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坚守不渝的家国情怀之中,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从理论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联合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论述;从历史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紧密相连;从实践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的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话语体系的引领和创新,是推动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引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