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正> 廖仲安先生的《反刍集·谈<无家别>》一文,对“久行见空巷”一句这样解释:“……而写回到村来走过半里或一里长的村巷,却用‘久行’两字,因为到村后他走路的速度自然而然地放慢了,边走,边看,边回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但什么也没有寻着,里巷都空了。”显然,廖先生是把“久行”解释为“走得很久”。  相似文献   
2.
<正> 《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从《十三经》以来,先论什么选本都是在辙字下面加点,其他联成二句。笔者以为这与文意相左、应断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特申说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近读廖仲安先生的《反刍集·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附注说:“近年,我读李白的《长干行》‘早晚下三巴’一句,才注意到这个‘下三巴’不是‘到三巴’、‘往三巴’,而是‘离三巴’,因而联想到杜甫这句诗中的‘下襄阳’,也未必是‘到襄阳’或‘往襄阳’,而可能是‘离襄阳’”。我以为:廖先生的解释既  相似文献   
4.
<正> “面缚”一词最初见于《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絰,士舆榇。”它是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一种仪式。关于“面缚”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杜预《左传注》训为“缚手于后,唯见其面”;新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