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读者意识的斡旋──从新潮到新写实樊宝英,李洪先曾执牛耳于文坛的新潮小说终于带着自己的遗憾式微了,而代之以起的是具有较大平民意识和轰动效应的新写实潮流.从新潮到新写实这种文学的转换和跳跃,无不给人一种新的沉思和感悟.面对此种文学现象,许多智者往往从作者...  相似文献   
2.
“审美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创始人尧斯针对读者自身的参与性和创造性而提出的一个接受概念。它是指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审美接受者的文学阅读经验预先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前结构,代表着一个审美接受者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其内在意义的展示,正是通过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审美期待视野”的改变而实现的。整个文学史正是不断打破、不断重建“审美期待视野”的效果史。中国古代文论虽然没有提出这样规范化的概念,但重视审美接受者的主体性,仍是中国接受思想意蕴的一大特色。诸…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整体美学精神予以文化阐释。“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综合思维模式,注重万物的联系,强调宇宙的有机统一。由此出发,中国古典艺术禀取其精气元阳,形成了以追求整体生命为根本目标的美学精神。在中国古代美学家看来,任何事物都不能独成其美,万物只有在整体观照中才能呈现其美。所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美善相乐”、“情景交融”等艺术命题,都为其整体美所统摄。“天人合一”这种以整体为美的艺术精神,力避了西方美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弊,为艺术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在面对涌进中国大门的西方当代接受美学,对其进行消化的同时,考虑到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固有精华,中国许多学者便以西方接受美学为参照系,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读者审美接受的理论思想。这种情形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尝试到90年代的系统探讨愈演愈烈,遂构成了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大景观。近年来,邓新华教授推出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一书(以下简称《诗学》)可以说是其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堪称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创新力作,标志着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现代重构。《诗学》一书,共28万字,分为“绪论”、“发展”和“方式”三篇…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学是一种泛接受美学,自始至终跃动着一种强烈的读者意识。它既关于作品的本文论,又关于作品的生成论,还关于作品的接受论。其中“空纳万境,白多余韵”的空白意识,“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知音意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自得意识,便构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审美接受意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通过对中国古代诗学中诸如“知音”、“兴”、“自得”、“诗为活物”、“三分诗、七分读”、命题的审视,说明文学作品究竟是鱼目还是珍珠,是瓦釜还是黄金,须有待于读音阅读接受的品鉴。读者阅读是文学的最高审判者,既能鉴别作品的美丑优劣,又能标志作品价值的生成与建构。正是由于读音的这种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给作品带来了流布后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语文课程的经典文本选择都反映了对中国人学习汉语文基本规律的 认识,都认同经典文本教学的价值,追求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都能为语文教材的编写 提供选文参考.但两岸在经典文本选择的取向,语文观和教材编写观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其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诸如易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形象大于思想、教学的模式化和教师教学风格的弱化。作者通过对"多媒体热"的冷思考,针对其负面影响提出三个方面的对策分析,即正确处理目标与方法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内容决定方法的合法性以及高度重视学科特点、彰显语言魅力的特殊性。其目的是为了多媒体教学能健康有效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